过度呵护成孩子最大烦恼的相关知识

过度呵护成孩子最大烦恼的相关知识

过度呵护成孩子最大烦恼的相关知识

  事事由父母操纵,样样由家长裁定,孩子自由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

  如今的孩子被认为是最幸福的一代,要什么有什么,简直就是“小皇帝”。而另一方面却又叫人怎么看都有点可怜:小小人儿,放学做完作业,又要马不停蹄地练琴或练歌或学什么京剧、舞蹈、唐诗、宋词、英语、书法、美术、篆刻、电脑……双休日要练,节假日也要练。如果成绩不是班级前几名还要另开“小灶”进行家教。事事由父母操纵,样样由家长裁定,孩子自由选择的余地非常小。
  独立性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环境,一个人必须有能力独立地适应变化,并且要有勇气自主地去迎接挑战,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些父母越俎代庖的行为不仅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无形的障碍,而且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激发亲子间的矛盾。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未必幸福

  很多家长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过分保护,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导致他们从小丧失独立自理能力,滋长严重的依赖思想。有些家长唯恐孩子“越雷池半步”,对他们平时的行为严加干涉限制,划框框定调调,任何事情都要按家长的指令去做。这种家教方式扭曲了孩子的性格,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影响孩子健康发展。有的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动辄对孩子拳脚相加,严厉惩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疏远家庭,到社会上寻找“温暖”,结果误入歧途,有的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此类事例,并不鲜见。
  事实上,孩子最希望在家庭中获得的是尊重、平等和自由。由于孩子对家长的不满,一些孩子甚至表现出不服从家长管教甚至故意与家长对着干。
  一项调查显示,翻看孩子私人物品、训斥打骂子女、过分干涉子女行为成了孩子“不喜欢父母”的三大“罪状”。孩子“最不喜欢母亲做的事”为:不尊重子女;经常翻看孩子的日记、书包、抽屉;爱唠叨,对孩子的错误小题大做,不就事论事。而“最不喜欢父亲做的事”主要为:缺乏民主,不给孩子自由,过分干涉子女行为;脾气暴躁,经常训斥打骂子女。而“尊重子女人格,尊重子女的选择,能够平等地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母亲和“言行一致,不轻易承诺,说到做到”的父亲则最受孩子欢迎。

  留给孩子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如今的许多孩子有了自己的居室。但是,孩子的心理空间是否因为物质空间的扩大而“水涨船高”了呢?
  一位中学生不无忧伤地说:“同物质条件的优越相比,我们期待的心理空间却显得十分狭小。除了读书,我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娱乐,我们不能有自己的秘密,不能选择未来……”
  当我们力图探寻孩子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一块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私密领地,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进入青少年期,孩子对成人的闭锁性,对同龄伙伴的亲近与开放性,以及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朦胧向往,具有典型的年龄特征。这些在躯体上已基本发育成熟的“小大人”,更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渴望摆脱父母的约束与羁绊。
  所以,现代父母千万不要轻易“侵犯”孩子的心理空间,要学会尊重孩子,要留给孩子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这块“领地”不在乎大小,而在乎其性质。

  对待孩子既不特殊,也不忽视

  尊重和培育孩子的独立性,对我们现代父母来说有一个更新观念的问题。我们习惯于保护孩子,深怕他饿了、冻了、病了、累了、受欺负了等等,尽量事事代理,却没有想到这种“好心”埋藏着剥夺孩子自主生存、发展权利的祸根。我们总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独立的,却没有想到人生中独立性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容易培育,终生受益;耽误时间重新培养很困难,甚至贻害终生。
  实践证明,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是理解孩子,把他们当作家庭普通一员对待,既不特殊,也不忽视。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干,使他们的想象、创新、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一时做错了,也不要横加指责,而应晓之以理,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能做的,什么是错误、不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孩子的选择体现了孩子自己的爱好与内心的需要,是孩子用自己的思维支配自己的行为,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还可以有效培养现在孩子普遍缺少的“自强不息,战胜困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