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2)过程与方法: 在定理的学习中,锻炼观察能力,尝试与他人合作开展讨论、研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堂练习中,体验几何与实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多边形的外角定义,掌握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数学思考 1、 通过动手实践、实验、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利用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让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案 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的课堂。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达到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和意识的创新及情感的陶冶。这也是实现数学教育从“文本教育”回归到“人本教育”。为此,就《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课题,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七个方面说一下我的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多边形的外角定义,掌握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数学思考 1、 通过动手实践、实验、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利用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实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2)过程与方法: 在定理的学习中,锻炼观察能力,尝试与他人合作开展讨论、研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堂练习中,体验几何与实
100万有多大 1、过程目标: (1)经历小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100万有多大。 (2)在小组活动中经历与现实中身边数据的比较体会100万的庞大。 2、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在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对较大数据的感受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相互合作,细心观察,合作究
一定能摸到黄球吗? 课题:7.1你一定能摸到黄球吗?(1) 课型:新授 2004年9月14日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经历猜测、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检验等过程,初步体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 重点:经历猜测、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检验等过程,初步体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 难点:体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方程的变形解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正确运用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 过程性目标 1.体会去括号和移项法则的不同之处; 2.经历解方程的过程,得出解
方程的简单变形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方程的简单变形(一)教案 方程的简单变形(一)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 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即移项后变号,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 过程性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并获得方程的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解决问题,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②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自我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
《三角形的外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初步学会数学说理。 2、数学思考: 能剪剪拼拼,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有关结论。 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学会运用简单的说理来计算三角形相关的角。
平行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平行线的方法,积累操作经验; (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2、数学思考 能在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②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③通过对
“立方根”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②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③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④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⑤使学生理解“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即3-a=-3a。” ⑥渗透特殊
有理数的除法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倒数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 二、内容分析 有理数除法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已掌握了倒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乘除的混合运算法则,知道0不能作除数的规定和在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几何第二册第三章,3.12第2——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 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 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 的联系。 (2)能力目标:1、定理的引
完全平方公式 一、教学目标 (1) (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公式结构,能计算。 (2)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探究完全平方公式,体会数形结合。 二、教学重点;公式结构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公式中字母AB的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学过等式,不等式,现在我们来看两组式子(教师出示小黑板中的两组式子),请同学们观察,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 第一组:1+2=3; a+b=b+a; S = ab; 4+x = 7. 第二组:-7 < -5; 3+4 > 1+4; 2x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表格的数据探索规律; 2.认识代数解法(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局限性;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4.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下表记录了一根金属丝在不同温度下的长度.根据数据猜测: 温度/℃ -10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了解怎样对不同的方案作出选择; 3.使学生在从事探索性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4.熟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1)一件衣服的进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进一步感受列方程的一般思路;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及创新能力. 4.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一项工程,甲要做12天才能做完.如果把总工作量看作1,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3 【教学目标】 1.会去分母,并通过去分母了解化归思想; 2.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渊源及辉煌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及创新能力.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P90问题中的方程怎么解? (1)解方程 教师本身要认真备课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教学目标】 1.掌握去括号的方法; 2.会根据顺流速度、水流速度及逆流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题;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 【对话探索设计】 〖复习导入〗 1.去括号是解方程时常用的变形,分别将下面的方程去括号: (1)方程3x+5(13-x)=54,去括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