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论文 有效生成富有灵性的一种召唤

课堂教学论文 有效生成富有灵性的一种召唤

课堂教学论文 有效生成富有灵性的一种召唤

生成性课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然而,纵观我们身边的生成性课堂,或许是由于教师对生成的曲解,误以为只要学生超越文本,说得别具一格,天花乱坠而博得众人开怀,课堂便焕发生命活力了,教师也就事论事,随声咐和。于是乎,学生“沸腾”了,文本“架空”了,生成亦即变成一种嘈杂,纷至沓来;一串泡影,美丽即逝。类似缺乏个体知识建构、缺少文本语言揣摩、缺失学生情感体验的生成,只会混浊学生思维,弱化学生语感,抹杀学生个性,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有效生成。它,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教学资源,是一种熔师生智慧、技能、性情于一炉的教学情景,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

现以《三只小板凳》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诠释:

“糟糕”的板凳是怎么样的? 

师:你看到那只“糟糕”的板凳了吗?

生:(眯着眼睛)看到了。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你看到的“糟糕”的板凳是怎么样的?

生:四只脚有长有短,而且有两只是歪的,摆也摆不稳。

生:这小板凳根本不能坐人,谁坐谁倒霉,肯定会给你一个四脚朝天。

生:这只小板凳很像我爷爷家墙上挂着的独脚凳。听爷爷说,那是农民种田拔秧用的;爱因斯坦把小板凳做成那个样,老师肯定会生气,也难怪同学都笑了。

师:是呀,小板凳哪能只有一只脚呢?但如果用这独脚小板凳去拔秧,那倒也未尝不可呵!(学生笑)

师:这的确是一只“糟糕”的小板凳。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读出小板凳的不像样,读出老师的生气和同学们的嘲笑。——“老师从一大堆作业中拿出爱因斯坦做的那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糟糕”是一个高度概括却与文本主旨密切相关的焦点,由此生发,启迪学生想象:你看到的“糟糕”的板凳是怎么样的?将其活化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学生的想象依托文本语言,联系生活经历,调配经验积淀。呈现的画面真实丰富而有实效,达成借助形象深入感悟、理解“糟糕”内涵的目的。这种隐约于学生脑海中的形象性资源,决非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而是师生双方以文本为载体的以形唤形,以智启智,多向感召的结果。 

面对“糟糕”他的老师在想什么? 

师:面对那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老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以后,在想什么?

生:老师在想,爱因斯坦竟做出如此糟糕的板凳,太不认真了,怎么会这样!

生:老师想,爱因斯坦是班中最差的学生了,以后我有得受了,真倒霉!

生:老师想,连个小板凳都做不好的学生,会有什么出息,唉!算了,气了也是白气。

生:我觉得老师在想,爱因斯坦现在虽然那么“糟糕”,但以后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师:请你读读老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后说的那句话,老师真这样想吗?如果你是老师那该多好!爱因斯坦也不会受那么多委屈。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发言,这老师压根儿不会这样想,否则怎么会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而且还用反问的语气。我觉得这“一眼”包含着老师的气愤、责备、轻视和无奈。

师:多么无助、多么委屈、多么可怜的爱因斯坦,有谁明白你的心?有谁理解你的情?让我们自由读读爱因斯坦回答老师的一段话,细细体会爱因斯坦当时的心情。

他的老师在想什么?这不仅需要以形作铺垫,点击“糟糕”具体可感的形象;还需要以情为催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畅想场景;更需要以文为依托,深入文本细细揣度,并融教师的感召、导拨与一体。由此喷涌的精彩生成难道还仅仅只是对那老师心理的揣摩、内心的旁白?不,它是人性的窥视和显现,是人情的唤醒和期待。此时此刻的课堂,进行着最具挑战性,最有生命活力的对话和剖析,由此折射出来的殷殷情怀,师生难道能不感到震撼、受到启迪吗? 

这真是一只“糟糕”的板凳吗? 

师:这真是一只“糟糕”的板凳吗?

生:不是的,因为还有两只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

师:(出示图片)是的,同学们你们看,那是谁?是爱因斯坦。他低着头,弓着背,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在干什么?噢!他正在卖力地做小板凳呢?大家仔细看,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了爱因斯坦做小板凳很辛苦,那么大的一个榔头,他拿也拿不稳,差点儿砸在手上。

生:我看到了爱因斯坦汗流满面,那双迷人的大眼睛充满着血丝,显然,为完成作业,他熬夜了。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生:“咚!”爱因斯坦的榔头砸着小手了,他用嘴吮吸着,还不时地用嘴吹吹气,哇!小手青一块、紫一块的。他那么努力做成的小板凳,老师竟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这不公平,太不公平了!

生:小板凳做得虽不十分好,可就在这不像样的小板凳里,凝聚着爱因斯坦的心血和汗水,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十分高大的爱因斯坦站在面前。

师:这是一只用心血融铸的小板凳,是一只用勤奋浇铸的小板凳,是一只用毅力熔成的小板凳,这样的小板凳虽“不像样”但不“糟糕”。

明明是一只“糟糕”的小板凳,老师却问:这真的是一只“糟糕”的板凳吗?这是教者在寻唤学生心中潜藏着的一种理性美、思辨美。有了形象的积淀,有了文情的贯通,有了人性的呼唤,小板凳不“糟糕”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不置可否!生成是何等的精彩纷呈,真切而感人肺腑:“小板凳虽做得并不精致,可就在这不像样的小板凳里,凝聚着爱因斯坦的心血和汗水,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十分高大的爱因斯坦站在面前。”这是学生激荡情思的自然流淌,是教师富有灵性召唤的彰显。  

透过“糟糕”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师:此时此刻,此景此情,你有何感受?你想对爱因斯坦、对老师、对同学说些什么?

(学生先写后交流)

生: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错怪爱因斯坦了,他为了完成作业,已熬了好几个晚上,手还被榔头敲起水泡,这是多么不容易,您不该那样对他的呀!

生:我想对嘲笑他的同学说,你们可知道长大以后的爱因斯坦是干什么的?他可是伟大的科学家呢!所以,不能因为同学的偶尔失败而讽刺嘲笑,何况爱因斯坦做小板凳是那么的专注、投入,失败乃成功之母!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别气馁,别人看不起你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已瞧得起自已,我相信你一定能行!做任何事情只要认真了,就一定会成功,有志者事竟成。

生:我想对自已说,平时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受到一点点委屈就气馁,取得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今后,我不会了……

师:(深情地)多么不容易的三只小板凳呀,此景此情,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只小板凳。它象征着一种追求,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象征着一种成功,一种不懈努力后的成功!它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困难、甘于失败的精神!最后,让我们带着对爱因斯坦的无比崇敬之情,带着对这三只小板凳的无比喜爱之情齐读课题——三只小板凳!

此时此刻,学生的生命激荡不已,“糟糕”在头脑中呈现,“白眼”在眼前晃动,爱因斯坦高大的形象在心中屹立。“火山”喷发了,四面八方,倾泻而下。于是,学生情动了,思涌了,语活了。随之而生的是把对爱因斯坦的同情变为崇高的敬意;对老师的无奈变为殷切的期待,对同学的嘲笑化为无形的鞭策。这是对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情感的唤醒和鼓励,是心灵感动、震撼后的呐喊!

有效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归的新情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本我,超越自我;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不断唤起形象,撞击思维,催发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潜心涵咏,真情演绎,随机导拨,富有灵性地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