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相关论文 生成发展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课堂教学相关论文 生成发展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课堂教学相关论文 生成发展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轨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如何引导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之中,促进课堂活跃,师生成长,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一、在求“真”中感悟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金明东在《雨中》的教学中,面对生成,巧妙启导。

师: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已读不懂的或感兴趣研究的词语。

(学生充分读书、划注、质疑)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已认为值得研究或读不懂的词写在黑板上。

(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将词写在黑板上)

师:看着这些词,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结合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还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同桌讨论。

(学生默读、静思、查资料并窍窍私语)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或有什么疑惑?

生: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不妥,应该用“露出”。

生:(举起手)不同意!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妙,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高高耸起;而“露出”的苹果没“冒出”来得多,超出箩筐口一点点可以说“露出”了,但要说“冒出”似乎还不够。

师:这位学生你有很强的语感,想像也丰富。谁能来黑板上画画这“冒出”的苹果呢?

(一生来黑板上画,画的苹果只超出箩筐口一点点)

师:这叫什么?

生:(齐)露出。

师:对,这只能说“露出”,谁能将这箩筐里的苹果来“冒一冒”?

(一生上来,将筐里的苹果画得满满的)

师:(富有情趣地)哇!这红艳艳,黄澄澄的苹果,堆得冒出了箩筐,你瞧,不远就是拐弯处,车子一歪,不翻倒才怪呢?走,咱们一同去捡去!(生会心地笑)

在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形象比较,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敏化语感。他们的认知结构也在这随机的“涨落”中产生突变,教学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在求“善”中体验

 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是一个不断求善的课堂。在求善的课堂里,过程充分展开,真实而透明,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学生生命不仅在求知中沉淀,更在得法中提升。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两个名字》的教学中,为了迁移课文“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表达形式,在对话中促成学生体验,在语言的生成中点化。

师:你好,我有一支铅笔。

(贾老师主动和一位小朋友握手,并举起一支铅笔)

生: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

(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自已的笔)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轻松愉快的对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争着和贾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让小朋友先说,自已后答,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话的难度,同时也伴有更多的生成……)

生:您好!我有一件衣服。

师:(摇摇头)一件衣服有什么希奇?

生:(顿悟)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高兴地)我也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教室里静极了,但可以感受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跃,并腾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突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并深情地)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快乐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生:您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师:(与学生双手相握,并激动地)你好!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平常的一句话,贾老师引导学生的训练却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平淡到饱含真情,循循善诱,润物无声。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形式在交流中凸现,语言规律在体验中内化,语言精神在对话中生成,师生生命在语言的生发中涌动。

 三、在求“美”中涵泳

 动态生成的课堂,更是不断地追求美的课堂,在美的课堂里,不仅有知识的建构,方法的生成,更有学生疑惑的萌生,情感的流淌,心灵的感动。

江苏孙建锋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在师生对话中引发生成,催生情感。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但读文如观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我们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却用麦穗。

生:你的发现给我灵感——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更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告诉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身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哲理。

师:直接告诉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容易忘记,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回答得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像戴在自已身上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很逼真,但没有生命力;而凭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生机勃勃。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你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佳!掌声鼓励!

生: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生: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根据学情,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评价,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叹和新异的结论。在教学中,苏格拉底“以麦地当教室,用麦穗当课本。”“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道理,而是让学生体验,悟出人生的哲理。”“他的教学中没有注重爱惜粮食的教育。”……这些都是以生命为载体的、鲜活的、灵动的智慧和精神,教师随机导拔,循循善诱,在立体对话和真诚的赏识中生成不断使人格完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赋学生以美的享受,刻骨铭心的熏陶。

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随时随地充盈其中,这是智慧碰撞、情思相融的结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或补偏中认可,或纠误中否定,或肯定中引导;在心灵交融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有的放矢地整合生成,熔多唯目标于一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人格素质的积淀,教学因此而涌动着生命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