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提公因式法(一)
第二课时●课 题§2.2.1 提公因式法(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找公因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先让学生自己找公因式,然后大家讨论
你能证明它们吗
1.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结合实例休会反证的含义。二、教学重点: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
§1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配方法
[课 题] §1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配方法[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配方法的推导过程,能够熟练地进行配方;使学生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 掌握配方法的推导过程,能够熟练地进行配方。[教学难点] 掌握配方法的推导过
§1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
[课 题] §1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直接开平方法,并会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会解(x-a)2=b(b≥0)型的方程,为进一步学习公式法作好准备。[教学重点] 掌握直接开平方法,并会解某些一元二
§12.1 一元二次方程
[课 题] §12.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并能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并能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1)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2.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渗透类比的思维方法;重、难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教 法:尝试、讨论、引导、总结
多边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内角和 四川射洪 邱银 2005-05-06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探究,归纳出多边形的内角和 数学思考1、 通过测量、类比、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把
轴对称现象(说案)
轴对称现象(说案)湖北公安县胡家场中学 刘小平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轴对称现象”,下面,我就教材、学生、理念、教学过程等进行说明。一、 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公安县胡家场中学 刘小平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一节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
等腰三角形定理
         一、说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的边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并且在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
§6.1 正弦和余弦(1)
[课 题] §6.1 正弦和余弦(1)[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条边或一个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直角除外);使学生了解下列事实: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
近似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意义
  2.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痊,它有几个有效数字
  3.使学生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和
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5)
教学内容:人见教版初一代数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5)[目的要求]:1. 使学生 能分析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调配问题的应用题;2. 使学生能从应用题所求的两个未知数中选设一个,通过列方程求得这个未知数的值后,再利用它与另一个未知数以及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4)
教 师王命勇学 科数学年 段初一年 课 题一次方程组的应用(4)时 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掌握待定系数法,并能运用解题 教学重点待定系数法 教学难点解方程组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和预习等)教学方法教学
§2.3 平行线特征
§2.3 平行线特征教学目标1.平行线的性质;2.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4.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由两直线平行得到同
三视图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会从投影角度深刻理解视图的概念。 2.会画简单几何体及简单几何体组合的三视图。 数学思考 1.通过具体活动,积累学生的观察、想象物体投影的经验。 2.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合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三视图中位置及各部分之间大
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教案 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探索并归纳二次函数的定义.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 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教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学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会解例2类应用题; 教具准备:图3能移动的硬纸板框,练习5图示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初一我们学习过列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
拱桥设计教案1 拱桥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设计桥拱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能力. 2.经历查阅资料或访问专家获得所需知识,制作设计图或制作模型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初步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拱桥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
拱桥设计教案2 拱桥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学生在进行桥梁设计的过程中,要经历查阅资料、访问专家、进行计算与设计、撰写研究报告、交流与改进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 2.经历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表示拱桥的过程,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进一步发展学生
最大面积是多少教案 最大面积是多少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小)值.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通过运用二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教案 目的要求 1.理解并掌握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意义及其求法. 2.弄清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区别与联系. 3.养成“整体思维”的习惯,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1.教科书结合函数图象,直观地指出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从中得出利用导数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 2
页次:17/18 每页25 总数43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