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数学活动课 —— 初中数学第六册教案活动目标:1、利用几何画板的形象性,通过量的变化,验证并进一步研究函数图象的性质。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从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寻找不变的几何规律。3、学会作简单函数的图象,并对图象作初步了解。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几何画板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
应用题 —— 初中数学第六册教案应用题训练(二)一、倍分关系1、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3倍多12,甲乙两数的和是60,求乙数。2、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 少5,甲数比乙数大65,求乙数。3、某厂今年的产值是去年产值的3倍少25万,今年和去年产值总和是75万,求今年该厂的产值。二、百分比问题:1、 某储户将12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一
一次函数 —— 初中数学第六册教案课 题:一次函数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3.掌握“从特殊到一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1. 什么是
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案例一、设计思路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数轴”比赛中的加减分,使学生着先理解(+1)+(-1)=0和(-1)+(+1)=0,然后利用正负抵消的思路,讨论整理加法的几种情形,并借助数轴加深理解后由特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案例一、设计思路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数轴”比赛中的加减分,使学生着先理解(+1)+(-1)=0和(-1)+(+1)=0,然后利用正负抵消的思路,讨论整理加法的几种情形,并借助数轴加深理解后由特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平均数教案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代入消元法
2.2.1代入消元法 课时教案湖北口中学 张衍生 教学内容:课本 例1 例2教学目的:1、知识点:(1)掌握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2)熟练运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训练运算技巧,养成检验习惯。3、德育渗透点:消元、化未
2.2.1代入消元法 课时教案湖北口中学 张衍生 教学内容:课本 例1 例2教学目的:1、知识点:(1)掌握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2)熟练运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训练运算技巧,养成检验习惯。3、德育渗透点:消元、化未
平方差公式
4.4.1 平方差公式 课时教案湖北口中学 张衍生教学内容: P108—110 平方差公式 例1 例2 例3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掌握公式特征。 2、使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重点: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掌握公式特征,并能正确
4.4.1 平方差公式 课时教案湖北口中学 张衍生教学内容: P108—110 平方差公式 例1 例2 例3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掌握公式特征。 2、使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重点:使学生会推导平方差公式,掌握公式特征,并能正确
因式分解的应用
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一、 教学目标1、 会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2、 会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两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较多的推理过程。 三、 教学过程
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一、 教学目标1、 会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2、 会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两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较多的推理过程。 三、 教学过程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目的要求】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重点、难点】一次函数以及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3、举出几个函数的
一次函数【目的要求】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重点、难点】一次函数以及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3、举出几个函数的
分式
学习辅导:分式(1)第一课时 9.1 分式一、学习目标1.掌握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掌握分式是否有意义、分式的值是否等于零的识别方法。二、重点难点重点是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也是本节的难点。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
学习辅导:分式(1)第一课时 9.1 分式一、学习目标1.掌握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掌握分式是否有意义、分式的值是否等于零的识别方法。二、重点难点重点是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也是本节的难点。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
14.1 确定与不确定
14.1 确定与不确定教学目标:( 一) 知识技能目标:1 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2 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3 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二)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实际情境让
14.1 确定与不确定教学目标:( 一) 知识技能目标:1 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2 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3 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二)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实际情境让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章主要内容:1、让同学们学会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及数据的表示方法。感受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发现不确定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并能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查收集数据
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章主要内容:1、让同学们学会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及数据的表示方法。感受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发现不确定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并能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查收集数据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案例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案例[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一、教学目的:1、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并能把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案例[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一、教学目的:1、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并能把
统 计 图 的 选 择
统 计 图 的 选 择教学目标:1、 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问题
统 计 图 的 选 择教学目标:1、 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问题
你能证明它们吗? —— 初中数学第五册教案1.1你能证明它们吗教学目标:知识技能: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特殊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②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数学思考: 经历观察,思考得出等边三角形判定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学习知道特殊等腰三角形转变为等边三角形,并且能利用特
一次函数 —— 初中数学第五册教案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
北师大版 —— 初中数学第五册教案分解因式法 教学目标:1、会用分解因式法(提公因式,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程序:一、复习: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b2-4ac≥0)2、分别用配方法、公式法解方程:x2-3x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 —— 初中数学第五册教案课题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一)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
函数(二) —— 初中数学第五册教案课题 函数(二)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
坐标轴的平移 —— 初中数学第五册教案坐标轴的平移一、教材分析 1、坐标变换是化简曲线方程,以便于讨论曲线的性质和画出曲线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节教材主要讲坐标轴的平移,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新旧坐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掌握平移公式;并能利用平移公式对新旧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进行互化。这就是本节课的教
§1.8完全平方公式(2)
§1.8完全平方公式(2)教学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完全平方公式,能正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重点、难点根据公式的特征及问题的特征选择适当的公式计算.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1.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2.边长分别为a、b拍的两个正方形面积和是多少?
§1.8完全平方公式(2)教学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完全平方公式,能正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重点、难点根据公式的特征及问题的特征选择适当的公式计算.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1.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2.边长分别为a、b拍的两个正方形面积和是多少?
不等式复习课
不等式一章回眸知识梳理1、不等式、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不等式的解和解集、不等式组的解集);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和确定。双基训练一、填空题(每题4分,计32分)1、如果a<b,-3a_____-3b; ;a-b_______0. 2、
不等式一章回眸知识梳理1、不等式、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不等式的解和解集、不等式组的解集);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和确定。双基训练一、填空题(每题4分,计32分)1、如果a<b,-3a_____-3b; ;a-b_______0. 2、
二元一次方程
§11.1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
§11.1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
相似图形
教学交流课教案: 第四章 相似图形教学目标:1、知道线段比的概念。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3、通过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让学生懂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教学难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注意线段长度的单位要统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
教学交流课教案: 第四章 相似图形教学目标:1、知道线段比的概念。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3、通过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让学生懂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教学难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注意线段长度的单位要统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
数的开方复习(二)
数的开方复习(二)目的要求:本课着重通过例题讲解,进一步熟悉有关数的开方与实数的运算。教学重点:通过数的开方与实数的运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问题。教具准备:一副三角板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教学过程:新课讲解:
数的开方复习(二)目的要求:本课着重通过例题讲解,进一步熟悉有关数的开方与实数的运算。教学重点:通过数的开方与实数的运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问题。教具准备:一副三角板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教学过程:新课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