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脏孩子”

我是个“脏孩子”

我是个“脏孩子”

  

.

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扬扬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老师看到后提醒她:“扬扬,不要用手抓饭菜。”扬扬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老师不禁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声音说:“扬扬!叫你别这样弄饭菜,这样吃饭很脏的!”小朋友听到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扬扬老是这样弄饭菜,扬扬这么脏的!”扬扬听到大家都开始说她,头低下去,一声不响地继续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还是有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每一次老师都会皱着眉说:“扬扬,不要这样弄!”“扬扬,你怎么这么脏的!”

    接下来的好多天,扬扬显得比以前落寞了很多,老是一个人闷闷地活动,而吃饭的习惯也没有大的改善,还是时常用手去抓饭菜,甚至对老师的提醒也更置之不理了。

于是老师特意和扬扬的家长进行了一次约谈。在和扬扬家长交流时,老师告诉了家长扬扬在进餐及一些生活习惯上的不良现象。妈妈听了,说扬扬在家吃饭也不太干净,家长也时常批评教育,但似乎效果不大。同时妈妈说道:“扬扬好像在班里有点不合群吧?她回来说,没有小朋友和她是好朋友,因为别人都说我吃饭很脏;我是个脏孩子,所以别人不和我好!”老师听了立刻意识到了妈妈的言外之意――家长在为孩子被人说成“脏孩子”而觉得委屈。老师也马上想到了扬扬这段时间的表现:她比以前更不合群,更不和老师亲近了!

 

分析:扬扬在班里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尽管已经中班了,可还是比较“自我中心”,不太主动和同伴交往;而在一些行为习惯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如进餐,一直有用手玩弄饭菜的不良习惯。对此,老师在多次提醒教育无果后,产生了急躁的情绪,对她行为的批评语言开始简单化,用了诸如“扬扬,你怎么总是这么脏!”这样指向人而非理智地指向错误行为的话语。这种形式的批评语言使班里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说扬扬:“你这么脏的!”

我们都知道,中班孩子开始对自己产生初步的自我评价,但这种评价常常是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的。因此,老师和集体多次的反面评价使扬扬在心理上产生了:“我是个脏孩子”这样的消极的自我评价。孩子有了这样消极的自我定位后,会觉得反正我是个脏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饭了;吃不好饭,老师和小朋友就不喜欢我了……这不仅使她没有产生改善自己不良行为的动力,反而使她对老师集体产生了排斥的心理,从而在集体中显得更加游离、不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