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
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
一提“问题学生”,许多老师就脑仁疼———数量不多,但能量挺大。市教委与科研单位结合,从去年起开展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与对策”的系列研究与实践,分析研究了近三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又先后走访了全市9所法院少年法庭的庭长和法官。新近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特殊家庭背景和父母的低文化程度对学生形成不良行为有直接影响。
这是两个真实的案例:15岁的小明仗着身高力大成了班中一霸———支使同学给他洗袜子、盛汤,动辄打骂同学、不服从老师管理。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小时候父亲告诉他,你出去玩让人给打了,回来我揍你;你把别人打了,我奖励你。小兵本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遭到全班同学的厌烦,甚至没人愿和他同桌。同学们说:“他的十句话中有九句半是假的。”原来,小兵他三岁时父亲和小保姆好上了,从此家无宁日。小兵很快发现,只要在母亲面前说父亲的坏话,要什么母亲给什么;在父亲面前说母亲不好,便能得到父亲的奖赏……随着父母的最终离异,小兵也变得假话随口就来。
北京市第二中学的钮小桦校长总结了几类常见的问题家长:一是管理上的简单粗暴型,对孩子非打即骂;二是教育素质不高型,有的家长学历不低,但教育方式过于平淡,有的还易走极端;三是放纵型,对孩子基本不管;四是溺爱型,凡事都护着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评价过高;五,有的家长自身道德修养差、文化素质低;六,身肩隔代抚养重任的许多老人只能让孙儿吃饱穿暖,却无力顾及教育问题;七,父母离异等造成的问题家庭也对许多孩子有负面影响。
德育部门的调查还显示,15至17岁是学生不良行为的高发期,同时也是犯罪的高峰。这个年龄段的人数占了行为不良学生总数的70%。从年级分布看,初二和高一不良行为最易发作。节日、假期是未成年人犯罪和被侵害的高发期。如何加强学生的假期管理是学校、社区、家庭需要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
专家表示,加强未成年人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品德上需要帮助的孩子。记者从市教委德育处获悉,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攻击性行为,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开设心理课程,有的学校开展拓展训练,有的学校在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关键年级增加活动时间和运动量,让学生合理地释放能量。本市还将加强对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特点的分析与追踪,推动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
- 网络成瘾的信号及其干预
- 孩子管好自己的口袋 经济意识在学生心中萌发
- 人品对人才最重要
- 多数家庭缺乏软投资
- 家庭教育不需要唠叨
- 中高考父母心急更易帮倒忙
- 关于实施成功家教的相关经验
- 从“宝玉挨打”说家庭教育
- 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
- 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 关于孩子的同伴是个大“学校”
- 如何面对孩子反抗行为的相关知识
- 关于开发学生潜能与扬长教育的知识
- 关于少年儿童科技人才的培养的知识
- 电化教育能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 庆祝“六一”儿童节演出活动策划方案
- 春天里,鸽子依然欢叫着
- 怎么教三岁的孩子学识字
- 小孩子发烧怎么用药怎么护理――宋善路回
- [水浒传] 第十二回 青面兽北京斗武 急先锋东郭争功
- 大班语言教案《窗外的垃圾》反思
- 大班数学教案《洞洞积木》反思
- 新能源中心朋友圈文案34句
- 游戏昵称女生可爱短萌6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