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十一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巧借“逼近”促进“生成”

人教版第十一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巧借“逼近”促进“生成”

人教版第十一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巧借“逼近”促进“生成”

   『案例】
    人教版第十一册《鸟的天堂》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领悟到了“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学完课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逼近”一词用在这儿不太恰当。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平时讲距离越来越近时,习惯用“靠近”和“接近”,用“逼近”显得不合常理。
    生:只有当人们遇到压力时,才用“逼近”。作者是坐小船去“鸟的天堂”,根本谈不上“逼近”。
    生:“逼近”有时还含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但作者在文中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丝毫没有快的意思。
    师:是啊,小船走得并不快,作者的心情也很放松,可文中竟然用“逼近”而不用“靠近”和“接近”,看来,值得推敲。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逼近”用得非常准确。因为,河面变窄了,而榕树正是茂盛时期,枝干多而密,显得非常高大。相对于小船中的人来说,大榕树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
可以说,大榕树在“逼近”我们,我们也在“逼近”大榕树。
    师:讲得很精彩!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表明你已掌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生:我们以前读过《小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现在细想一下,山崖和巨石高大,可以说成是“逼人而来”;同样,高大而充满生机的榕树,离“我们”越来越近,不也可以说成“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大榕树”吗?
    生:从前面对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巴金爷爷游玩时的心情很好,虽然小船离大榕树还比较远,但内心却有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逼近”反映了作者想赶快见到鸟的天堂的迫切心情。
    师:你能抓住这个词语,深入细心体会作者的心情,言之有理。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我终于知道,如果把“逼近”换成“靠近”和“接近”,那就太平淡了。因为这样不能突出榕树之大和作者心情的急切。
    师:从“逼近”一词能感悟出榕树的高大,感悟到作者的心情,可见,只要在阅读时多问多思,一定会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更多的精彩!
    【反思】
    笔者以为,所谓“生成”,就是利用现有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本案例中,教者能巧借“逼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享受到了探索新知的乐趣。其巧妙之处表现在:一是“生成”源于学生大胆的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能主动创设质疑情境,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对话的机会。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了思维的积极性;二是“生成”源于学生独特的感受,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维,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逼近”,是榕树形态再现的需要,更是作者表露内心世界的需要;三是“生成”源于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鼓励和积极引导,教者能抓住矛盾点,拓展思维空间,所以学生情绪高涨,精彩“生成”不断,课堂成了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