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解读语文的生命 唤醒生命的语文

语文教学论文:解读语文的生命 唤醒生命的语文

语文教学论文:解读语文的生命  唤醒生命的语文

(出示句子)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又是一个秋天,兄妹俩看了菊花,读读这一段,透过怀念,史铁生最终懂得了什么?
生:(小组讨论后)
生1:母亲告诉弱者不用活得轰轰烈烈,只要活得平平淡淡就行。
师:哪个地方告诉你?
生1:紫色的花深沉而热烈,最后“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就说明作者已经了解到了生命的珍贵。
师:送进去,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出你的韵味。
生:(舒缓的读)
师:活也活得舒展,继续谈。
生2:我从黄色的花淡雅读出,也要活得平平凡凡。
(掌声)
师:这是你的创造,也是你的独特理解。
生2接着说:我还从“泼泼洒洒”这个词语中读出还要活得潇洒,不拘谨,告诉我不要被困难打倒。
师:不管怎样,人生只要活得潇洒、自在就行,那就请你潇洒自在的表达。
生2:(含蓄地读)
师:你比我深沉多了,我的性格的话就这样读。
师:(潇洒地读)
生3:我觉得黄色的花、白色的、紫色的还可以代表生活中不同的人,健全的人、残疾人,花开得高洁、深沉、热烈就说明生活中残疾人和正常是一样的,他们的生命都是如此的美好。
(掌声)
师:他的理解和同学的不一样,刚才同学抓一个词理解,她能抓一段话理解,他能想到人生的不同阶段。
生4:我给刚才同学补充一下,这里这些花都开得鲜艳夺目的,这说明残疾人和正常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各有千秋,都可以表现出来,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
师:要么平平淡淡,要么轰轰烈烈,要么舒舒坦坦,总之都是属于自己的活法,也就是说妈妈没有让儿子选择一种活法,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让儿子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个性。亲爱的同学们,我俩懂得了要好好活,当然还有一处,同学没有谈“高洁”。
生5:母亲是要孩子知道要活得善良,因为高洁可以代表善良,母亲希望孩子勇敢地活下去。
师:一生也可以说成是酸甜苦辣,幸福困难所有的一切还都是人生烂漫,就是这样我俩懂得了要“好好活”。
生:(齐读)

[案例评析]

语文的生命就是那些名篇佳作不朽文明的体现。语文所承载的内容是富有生命和生命的气息的,生命的表现形式不是孤立无援的词语,它融入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囊括了大地沧桑,沉淀着历史的精华。它需要我们用生命去解读。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明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唤醒,上述教学片段彰显了在语文对话中让学生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一、传递激情——一言一语总关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语文课文的文章,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跳动着作者的脉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会迸发。 激情,是窦老师课堂的标识。她说“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听过窦老师课的人无不为她的教学语言所倾倒。那情感充沛、抑扬顿挫又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总能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感氛围里去。窦老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去倾听自己的心灵话语、映照生命中的激情。

二、个性朗读——映日荷花别样红
      朗读就是学生将文本内化的过程,是走进文本的过程。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然而,对同样的文字,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有同样的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教师予以肯定,孩子的个性才能在朗读中尽显特色。案例中,窦老师的朗读指导,也是精妙绝伦。她一改“有感情朗读””为“读出韵味”,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地结合起来,“读出思考”。不仅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一句“好好儿活”,可以读得舒缓,读得含蓄,读得潇洒,读得深沉……

三、真切感悟——万紫千红总是春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精辟的言论指出学生解读课文时都具有自主性,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应允许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有一个极度张扬的空间。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一句话、一个词的含义的挖掘,都会用心对待。只有让学生亲近文本,亲近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才能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最终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语言材料。上述案例中,没有一问一答,没有断裂肢解,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学得兴致盎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一个“好好儿活”,却读出了许许多多个“好好儿活”,读出了人可以活得“轰轰烈烈”“坚强勇敢”,也可以“平平淡淡” “潇洒自在”。学生从文本中学会了感动,走出文本后,也会懂得现实生命的真谛,懂得用语文表达生命中的真情。
      解读文本、真切感悟,走进语文的生命,唤醒人文情怀下的生命的语文。语文的能力就在每一次感悟中积淀下来,在每一次积淀中得以深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