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学反思:讲套话的困惑
时间:2008-11-26 09:39:45
《火烧云》教学反思:讲套话的困惑
在上《火烧云》(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浙教版第十一册)一文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这段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火烧云从形成到结束的动态画面,学生感受着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变化奇特的火烧云,有些陶醉了。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文后,我又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火烧云的哪些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火烧云的这些变化写具体、写生动的。学生充分朗读后,师生进行交流——
师: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变化?
生:火烧云先是变成了一匹马。一会儿,那匹马变模糊了,就变成一条大狗。接着大狗不见了,又变成了一头大狮子。最后连这头大狮子也看不见了,变得模模糊糊的,既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你们觉得课文在写这些变化时哪里写得生动、有趣?
生:我觉得马的样子写得非常生动、有趣。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 马是跪着的。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
生1:第二句话中少了“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
生2:第一句作者把马写得非常温顺,可爱,恳请主人骑到它背上,它才高兴似的。第二句没写出来。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第一句中哪是看到的,哪是想到的?
生:“马是跪着的”是看到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这是作者的联想,把它当时要站起来的状态想象了出来,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逐渐站起来了。
(学生的回答,使听课老师们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在上课前,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就告诉我这个班的学生挺会说话的,经常有一些精彩的发言,今天果然如此。一开始,我心里还挺高兴的,可是我马上发觉学生的感悟似乎离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有距离,但又被他发言的“高度”和“意义”所折服,于是我对他说:“这位同学从马的样子能够联想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联想丰富。”谁料我的这一肯定,却让学生后来的发言愈加“上纲上线”。)
师: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同学们再来读四~六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自由读)
生l:课文中的一句“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这句话是写马的变化的,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非典”的袭击,经济又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生2:我认为写狮子的这部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蹲 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也是作者的想象,写得挺生动的,象征着中国像睡醒的雄狮,非常威武,非常庄严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实力。
生3:火烧云红彤彤的,不就表示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过越红火吗?
。。。。。。
其间我虽然一再强调火烧云是火烧云,跟中国的发展壮大没有必然联系。可是学生照样讲述着自己所想象的伟大的象征意义,仿佛不这样讲就不足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反思】
这节课让我颇有些尴尬:肯定学生的发言,似乎“文不对题”;否定学生的发言,好像又不妥当。实际上,如果抛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的发言可以说是精彩的,体现了一定的“高度”,这似乎印证了课前该班语文老师说的“挺会说话”。但如果结合《火烧云》这篇课文的主旨,学生的现场生成无疑远离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因为《火烧云》主要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与政治无关。后来我反思: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讲呢?这仅仅是学生在这一堂课中的特定表现吗?不是的,学生今天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已经形成的言说风气,即学生的话风。学生从“马站起来”联想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从“马腿伸开”就想到“中国的强大”等等,这是讲套话、讲大话的话风。那么学生的这种话风是怎样习得的呢?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作为教师应当怎样引导呢?
无疑除了社会上讲套话话风的影响之外,教师教条式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思考,只要大方向正确,总会给予肯l定。听课教师的鼓掌无疑就是对学生话语中的“伟大意义”的l认可。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以为说话、感悟,调子要定得越高 越好,从而形成了假、大、空的言说风气。这种话风也影响到小学生的作文,学生只要一提笔,就要想到各种“伟大意义”,真情实感、童心童趣被淹没了。
这种话风,不仅仅影响到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它对于孩子个性的张扬、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形成,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更为重要的,它会让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形成“面具人格”: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说套话的问题,还真不是个小问题。
学生优良话风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熏陶,在本例中,我应当从学生的言说方式、言说内容上进行指导,指出学生的这种思想是好的,但你这种联想太遥远了,不符合当时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讲这种套话是不符合文本思想的。这样,学生的发言就不会偏离文本主旨太远。
推荐文章
- 四年级上册课文 猫教学反思 一蹭再蹭,蹭出思索
- 小学语文《菜园里》教学案例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案例: 反问求解 读中感悟
- 如何教小孩识字:化静为动巧妙解词
- 人教版第十一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巧借“逼近”促进“生成”
-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解读:把握文本,让对话更具活力
- 小学教师经验分享:语文课堂的“场”意识
- 《狐狸与乌鸦》教学反思:这是只“聪明”的狐狸吗?
-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金子》观摩教学:精彩就在这里绽放
- 小学优秀 教育案例:细微之中见“合作”,互动合作中显“真情”
- 小学教育案例:对生成性教育现象的审视与反思
- 名师经验分享:抓住情感切入点 让课堂真情漫溢
- 教师教育反思:浅谈语文教学改革
- 刚中柔外
- 让乙肝彻底对宝宝说BB
- 中班美术教案《小小美发师》反思
- 大班语言《夸夸我的祖国妈妈》教案反思
- 教案中班体育游戏《青蛙戏水》反思
- 大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区分左右反思
- 大班语言《云彩和风儿》第一版反思
- 豆浆推荐文案37句
- 高级感十足的游戏名字304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