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与乌鸦》教学反思:这是只“聪明”的狐狸吗?

《狐狸与乌鸦》教学反思:这是只“聪明”的狐狸吗?

《狐狸与乌鸦》教学反思:这是只“聪明”的狐狸吗?

这是一节语文课,课文是《狐狸与乌鸦》。课上得很顺利,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快下课的时候,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呀?你喜欢它吗?”
  这时,一名小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这是只聪明的狐狸。你看,它多有办法啊,原来在乌鸦嘴里的肉最后让它得到了,它真会想办法,真有主意。这只狐狸多聪明啊。我喜欢这只狐狸。”
  这名学生的话让我心里一震,看教师怎么处理。授课教师稍愣了一下,高兴地说:“好,你说得跟大家不一样,很有道理,说得真好,真好。”
  课后,我和授课教师谈起了这节课,他说:“我觉得这个学生说得很好,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只狐狸是挺聪明的。”
  我反驳道:“我不同意。因为这里有一个道德观的问题。这名同学能说出不同的想法,说明他认真思考了,这一点应该表扬、鼓励。但是我们还要引导他去想一想这只狐狸是怎样得到这块肉的,这块肉是谁辛苦找来的?这只狐狸是在骗取别人的劳动果实,是想不劳而获。它的聪明没用在正地方,这不是真正的聪明。”
  这个教学案例使我反思一个问题:在新课程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鼓励学生的想法多样化。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还不成熟。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可能会偏离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轨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引导。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在增添互动的、生成的精彩的同时也增加了把握的难度。我们在倾心于学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维表现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要发挥好教师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