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绝句》教案设计 王麟  姚友勇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构思精致,感悟细腻,文笔优美,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抒情意味和对人生的感悟。教学时,应以朗读、讨论、想像等为主,在朗读中品味,在讨论中体会,在想像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黎明的通知》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感情,培养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进而培养 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 第三册所学现代诗:《郭沫若诗两首》、《现代诗三首》、《乡愁诗两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外国诗两首》:从中感受到了现代诗的
蒲柳人家教案1 从容说课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
蒲柳人家教案2 【教学目标】 1. 通过赏读人物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鲜明的个性特征。 2. 欣赏这篇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3. 领略小说中所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 4.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小说语言活泼伶俐
蒲柳人家教案3 师:今天我来学习第六课,题目是(生齐答:《蒲柳人家》) (大屏幕出示刘绍棠照片) 师:课文作者就是这位刘绍棠,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蒲柳人家》是一篇中篇小说,曾获得过首届中篇小说奖。也是作者的代表作。有没有预习过课文?预习过的举手。 (约一半学生举手) 师:请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说说,
《变色龙》教学参考1 一.作者介绍 契诃夫(1860—1904)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生于一个杂货商人家里。其父破产后,他在艰难竭蹶(资财匮乏)中读了不少书,观察了社会生活,深感市侩习气、庸俗作风的可恶。1880年,他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当医生
《变色龙》教学参考2 教学设想: 《变色龙》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讽刺小说。看似浅显而含意深刻。如果仅仅当作一般课文来教,学生很容易满足于一笑了之,浅尝辄止。因此,教学本文我打算把课堂设计为“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感知案情中把握情节,自悟人物性格; 在模拟审案中进行角色体验,
《变色龙》教学参考3 12.变色龙 契河夫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3.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在小
《变色龙》教学参考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3、情感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对人物形象地分析。 教学难点:透析文字认识社会。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
《变色龙》教学实录1 第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按常规做练习。 生(1):(朗诵《西江月·井冈山》) 师:很好! 生(2):(朗诵《咏柳》) 师:很好! 生(3):(朗诵《黄鹤楼》) 师:很好!三位同学朗诵得都不错,但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都没有加进与诗内容相配合的手势动作,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谈生命》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3、熟读、背诵精美的篇段。 教学重点: 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难点: 品味、探究精妙语言的内涵 《谈生命》 冰 心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
《谈生命》教案2 一、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生命”为主题,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与艰难的辩证关系,语言明朗灵动、清丽典雅、深刻隽永,是一篇典范的美文。文章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有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思,也有作者独特的富有哲理意义的感悟。因此充分
《谈生命》教案3 一、 教材分析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冰心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例,接上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
《谈生命》教案4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
《谈生命》教案5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2培养
《谈生命》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3、熟读、背诵精美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感受文章鲜活的形象,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 品味、探究文中内涵深刻的语句。 四、
《那树》教案设计1 师:这是从我生活的那个城市拍摄的一张照片。这是一棵生机蓬勃的古樟树。它在这个地方生长了几百年,这地方也因了它而被叫做“大树下”。人们珍爱这棵古树,保护这棵古树,欣赏这棵古树。树的下面也早已铺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它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站出了一道无比靓丽的风景,谱写了一曲
《那树》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
《那树》教案设计3 教材把握 台湾作家王鼎钧在他的散文《那树》一文中,通过一棵大树长期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1)奇特的容貌:粗看它老态、佝偻、但坚定稳固。繁密茂盛;细看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所谓
那树教案1 吟唱一曲树的悲歌 ——《那树》教学设计 (miss1313@tom.com) 教学设想: 人教版九年级(下)课文《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带来的。我们知道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表示人类文明的到来;可当人类砍下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将走向灭亡。王先生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
《那树》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⒈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知老树形象。 ⒉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⒊联系生活,关注身边绿色,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学习重点】 ⒈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⒉掌握托
《那树》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老练、简洁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作者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 文中引用传说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尽可能背记
页次:46/46 每页25 总数114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