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家长不要过分关心孩子
请家长不要过分关心孩子
现象一:高考前,女儿赶走妈妈
上周开始,家住浦东的秦妈妈就成了一个有家的流浪者。原因是正在准备高考的女儿实在受不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强烈要求其不要出现在自己面前。
小秦说:“自己要考的那所大学去年录取分数线较高,属于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复习中难免觉得紧张,万一考不上,岂不是辜负了她的关怀。压力一下涌了上来,希望母亲能暂时离开一会儿,不要一天到晚盯得那么紧。”
秦妈妈说,为了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自己天天给她吃营养品,陪她一起复习,什么家务事都不让干。难道关心女儿也有错吗?秦妈妈百思不解。
现象二:贴身呵护,孩子怕生
林林是个4岁的女孩,按理说这个年龄应该整天活蹦乱跳,可是一次妈妈带她去参加单位里组织的亲子活动,在众多同龄的孩子中,林林却不声不响,独自一人躲到妈妈的背后。原来林林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哄着、宠着带大的,和同龄孩子相比,平时很少出门交际。
15岁的小强应该是男生中的“活力军”,但他的爱好却是整天窝在家里上网、聊天、打游戏,由于父母的家教过严和贴身关爱,对各种社交活动都越来越不喜爱,更不愿意到户外参与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
记者了解到,家长过分呵护导致的直接结果有时就是孩子性格内向,甚至害怕出门见生人。
现象三:妈妈甘做大学生保姆
“一进大学,我就想摆脱父母的管教”,华师大大一学生张某说:“当初从高中搬进新宿舍,以为自己就能够获得独立,没想到妈妈给自己订了一份计划,每天什么时候起床、睡觉,吃饭要注意什么,花多少钱,每周末甚至‘探营',看看自己有没有谈恋爱。好几次,自己玩得稍微晚点,妈妈的电话就来了,整天管头管脚,烦死了。”
张某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不必事无巨细都向家长汇报,希望多点个人空间。张妈妈却认为,虽然儿子已经读大学,但她依然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社会很复杂,怕他受骗,所以必须什么都得替他干。
本市几所高校的宿舍管理员说:“每到新生入学,就常看到一些家长为孩子铺床、缴费,就像一个保姆。”
专家视点:关爱要有“度”
格若心理咨询中心陈小亚告诉记者,过度关爱往往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而家长自身也会表现出一种“关爱强迫”。这种关怀通常是以家长自我为中心的,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家长期待回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而父母也因此出现焦虑、急躁和紧张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引发家庭矛盾,争吵和冲突随之而来。
陈老师认为,“关爱强迫”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将来孩子长大后可能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也是弱者。他建议,关怀孩子要讲究一个“度”,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适当关爱。同时,家长也需要克服自身的暂时焦虑,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 10条父母一定要打破的规矩
- 家长教育子女应克服四大心理障碍
- 顶撞老师的学生多了,是不尊重还是独立意识强
-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 警惕家教唯智化倾向 关键是教孩子“学会做人”
- “中考状元”离“高考状元”究竟会有多远?
- 种上了庄稼,自然就驱赶了野草
- 家长应正视青少年性教育
- 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冲突的方法
-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 早期教育需要怎么教育
- 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文章
- 玩、睡觉、自主阅读是孩子权利
- 如何面对孩子反抗行为的相关知识
- 粉刷匠
- 夫妻反目
- 宝宝的免疫力很重要
- 运用“感知—运动”的方法提高学生节奏能力的研究
- 绿化在我家
- 听课_小学生作文:二年级
- 吹泡泡_小学生作文:二年级
- 小班安全教案《滑滑梯和攀爬架》反思
- 小班教案《太阳的颜色》
- 汉密尔顿进入f1十周年朋友圈文案40句
- 装修行业朋友圈文案3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