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1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重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等形是相似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本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还是研究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梯形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知道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并会运用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通过添加辅助线,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中的运用,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数学 思考 1、经历利
分式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分式产生的背景和分式的概念,了解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探
分式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等值"变形. 3.了解分式约分的步骤和依据,掌握分式约分的方法. 4.使学生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能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加强事物之间
分式的加减法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2.会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和简单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并能类比分数的加减运算,得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 2.分式的通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和通分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分式运算能力,培养数学学习中转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通过实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学生已有
分式的乘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 2.会进行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类比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探索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 2.在分式乘除法运算过程中,体会因式分解在分式乘除法中的作用,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用分式的乘除法解决生活
分式方程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2.了解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分式方程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用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反映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2.用分式方程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互相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巩固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3.通过对图象性质的研
反比例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