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本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还是研究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
相似三角形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重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判定线段成比例,另一方面,当不能直接证明要证的比例成立时,常用这个定理把两条线段的比“转移”成另两条线段的比.  本节
比例线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掌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
数学 - 初二数学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课堂实录点击此处打开或右键另存为下载  上课班级:江苏省如东县景安初中初二(6)班  邮编:226441  上课教师:唐国栋 e-mail:guodong.tang@126.com  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 初中数学第四册教案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教学目的】 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课前练习】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
正方形 —— 初中数学第四册教案课题: §4.6 正方形(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会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教学重点: 正方形的定义.教学难点: 正方形与矩形、菱形间的关系.教学方
锐角三角函数(一) —— 初中数学第四册教案 一、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和余弦           第一課时:正弦和余弦(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
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例 —— 初中数学第四册教案  石佛镇素质教育研讨会  教研课  教案设计  教者:龙秀明  教学课题: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  教学目标:1、掌握合比性质的等比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比例变形  2、会将合比性质、等比性质用于比例线段。  3、提高学生类比联想、推广命题的能力。  教学重
平行线的特征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课题:平行线的特征[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教材分析]: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测量探索平行线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
“模拟实验”说课稿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讲的课题是: 模拟实验一、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平均数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平均数平均数教学目标: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第六章 一次函数 4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2.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能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一次函
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教案柳州市第十二中学课题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定义、公式2.正多边形定义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2.发展学生的说理能力和简单的推理意识及能力德育目标培养用多边形美花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学难点多
一元二次方程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教学难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11.10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能画出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性质。 3.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内容分析 1、对函数的
对称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对称——沟通世界的桥梁对称——科学世界的女皇时间:2004.9.14 班级:初二(4) 课型:小结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三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2、让学生深刻体会对称思想的重要性,提高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一、向学生
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教学建议 知识归纳 1.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 ,假如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关于点对称也称中心对称,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如下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
梯形教案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梯形知识归纳 1.梯形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2.梯形的性质及其判定 梯形是非凡的四
比例线段教案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
比例线段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把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判定线段成比例,另一方面,当不能直接证实要证的比例成立时,常用这个定理把两条线段的比“转移”成另两条线段的比.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把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
页次:23/24 每页25 总数5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