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教育的探索 老师不要做导游

关于小学教育的探索 老师不要做导游

关于小学教育的探索 老师不要做导游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单名数与复名数相互之间的改写”,我是这样展开教学:

师:谁愿意把你的身高告诉大家呢?
生:我的身高是1米52厘米。
师:谁能换种叙述的方法来表示她的身高呢?
生:152厘米。
生:1.52米。
师:那“1米52厘米、152厘米、1.52米”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生: 152厘米=1.52米=1米52厘米(教师板书)
师:昨天我们已经研究了两个单名数之间的改写,比如152厘米与1.52米之间的改写。今天我们要接着研究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大家从王晓琳同学的身高这一事实知道了:“1.52米=1米52厘米”,那把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有什么规律可找、方法可循?请同学们自己去研究一下,同桌可以讨论。
生:1.52米的整数部分是表示米,十分位上是表示分米,百分位上是表示厘米;5分米就是50厘米,加上2厘米,一共是52厘米,所以1.52米=1米52厘米。
生:米与分米的进率是10,所以十分位的5就是5分米;米与厘米的进率是100,所以百分位上的2就是2厘米,1.52米就是152厘米。而1米52厘米也是152厘米,所以相等。
生:我是想“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是一样的,1.52元就是1元5角2分,所以1.52米就是1米5分米2厘米,也就是152厘米。
师:好的!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想通了1.52米=1米52厘米。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解决这样的一道题目:3.26千克=( )千克( )克。
生:3.26千克=(3)千克(26)克
生:3.26千克=(3)千克(260)克
师:那这两个答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请你说明理由。
生: 3千克26千克是3000克再加上26克等于3026克,3千克260千克是3000克加上260克等于3260克。而3.26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则是3260千克,而所以第二个答案是正确的。
生:3.26千克就是由3千克和0.26千克组成的,而0.26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就是260克。所以3.26千克等于3千克260千克。
师:好的!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第二个答案是正确的。尤其是沈宇栋,他想到了把小数拆成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来思考。这个方法比较简捷!请同学们是否可以用沈宇栋的方法来完成下面一组题。

[反思]

一说起尊重学生,我们老师往往比较多地从人格方面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这不仅是应该的,而且非常必要!可我们往往会在实际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日常数学知识),在教学时怕学生这儿不懂,那儿不清楚,教师身先士卒地把每个环节嚼细而喂之,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身高”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学生在日常的交往中已经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也这是说学生从生活中早已体验到的单名数与复名数的用法,所以教师没有必要像导游一样一直在前面领着学生走,详细给学生讲解没一个景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去理解与思考,并让学生各自思维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从实际的教学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对于上上学期学习小数时,从米、分米、厘米引入小数还记忆犹新;有的学生从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与个位、十分位、百分位之间的进率联系起来思考;甚至有的的学生把“米、分米、厘米”与“元、角、分”相联系进行思考。只不过这种体验可能是比较肤浅的、没有条理性或者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如果教师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真正了普遍的方法,那是极大的错误。我们教师的着力点就在于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深入的思考,使经验更科学化、方法更带有普遍性。因此,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1.52米=1米52厘米后,我还是没有指向地暗示学生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如果学生产生思维上的障碍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并不是坏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与热情。因此当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时,我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在验证的过程发现自己的方法有缺陷时,就会反思自己的方法,从而想寻找更合理的方法。教学进行到此,普遍适用的方法在全体学生苦苦的探索中,在相互的启发下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当然,从学生的课堂作业反馈来看,正确率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我自己认为原因可能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时间,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够充分,导致了学生作业的马虎;二是这样讨论、交流、碰撞的学习,由于课堂的气氛相对比较活跃,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些学习困难生更容易走神,更少了交流的机会(如果老师讲解,可以把更多的机会给他们),而且这个矛盾一直困惑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