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特色化班级环境的创设

也谈特色化班级环境的创设

也谈特色化班级环境的创设

  

随着“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让环境为课程搭建平台”等口号的提出,班级环境创设的内容、创设的过程、存在的形式等都在不断的悄然变化着。而新《纲要》强调的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的理念,更是促使了我们在环境创设工作中的实践、研究与反思。通过从观念到行为上的不断调整与转化,我们把班级环境的创设作为幼儿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创设具有鲜明特色化的环境作为园本课程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我园的班级环境已初显现代教育理念下民俗文化的特色,并逐步向园本化课程靠拢。

下面是我们园班级环境创设的一些尝试与做法:

一、围绕园本特色,班级环境凸显民俗文化的氛围

《纲要》第三部分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甘露素有“八湖福地”的美称,甘露的民俗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同时甘露又被正式批准为“省民俗文化特色镇”。在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中,我们及时抓住了这一有利的教育资源,把一些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间体育游戏等方面的内容有机的融合进了我们的课程,在创设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过程中更是肯花心思、狠下功夫,创设了一个又一个让孩子们乐而忘返的小天地。一走进我们幼儿园,不管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扑面而来的就是那浓浓的民俗文化之风。看!那一幅幅精致的剪纸、撕纸、染纸作品、那一身身别致的中国旗袍唐装、那一张张富含童趣的阿福阿喜和甘露牌青鱼的邮票、那一个个稚拙的陶艺、刺绣作品、那虎头虎脑、活泼可爱的狮子娃、葙娃、还有那串串通红的中国结……无一不在向你诉说着孩子们对民俗文化的独特理解,更是让你感受到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会贯通。

当你走进班级,也很容易捕捉到课程内容与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看!在春天的背景中孩子们用麦秸杆做的桃树、柳树,用皱纸条编的小河、蜗牛,用稻草做的小房子……每个班级的活动区域更是丰富多彩,益智区、生活区、语言区、科学角、巧手谷……而活动区里的材料也是非常的有特色,如巧手谷里的麦秸杆、稻草、毛线、塑料丝带……生活区里孩子们收集的小鞋、小衣、小袜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宝,他们在这里剪、撕、印、染、编、织、操作、讲述,这里是孩子们的工作室,孩子们是这里的能手。在这里,孩子们学到了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加深了对民间文艺、民间工艺的了解与认识,习得了一些操作动手、谦让与合作等的技能。

当发现孩子们对一些民间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时,老师们还积极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收集有关民间文化的素材以及制作一些民间游戏的玩具,如风筝、陀螺、皮筋、毽子、轿子等。晨间活动时、课间时,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随着稚嫩的童谣歌挑绷绷、抬轿子、跳房子、踢沙包、跳皮筋、放风筝……民间童谣更是穿插在玩具与游戏之中,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自然与审美相融合,班级环境呈现良好的艺术氛围

孩子的世界是美丽的,在幼儿园,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是美丽的。而我们认为,这种美丽应该是一种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因而,我们在反思以往环境由老师精心设计、制作多、成品材料多,但往往教师制作费心、孩子却使用无心、好看不好用、好用不经用的现象,充分发挥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