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
关于惩罚教育的思考
在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曾经有一个懒散的孩子袜子没有及时洗,管带老师就找来一盆袜子,盯着他反复洗了一个小时。从此,这个宿舍的臭袜子味没有了,该学生后来还成了卫生标兵;一个女生初来乍到,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菜有一点辣就大发脾气,食堂就连续一个星期在所有菜中都放了点辣椒,终于改掉了她挑食、任性的坏毛病;晚上熄灯后,有几个学生还喋喋不休,影响他人休息,夜半时分,一声紧急集合哨把学生集合起来,众目睽睽之下,说话者被要求围着操场跑几圈,结果再没有人敢开"卧谈"会了。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的同时,然而,惩罚这种教育方法,有被误解利弱化的倾向。现在一提批评和惩罚就像是对学生身心的伤害,以至于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
不敢使用惩罚的方式,一味宽容,这并不说明每个为人师者都会自觉地与惩罚教育划清界限,彻底摒弃它,相反,惩罚教育正以一种背离其原有科学性的形式,时常出现于一些教师教育过程中,超出其合理的使用范围,损害学生的合法利益。有的教师不让学生上课,随意将犯错误的学生赶出课堂,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体罚,变相体罚,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出现过在学生脸上刻字,逼迫学生吞吃苍蝇的不法行为。这是对惩罚的误解,我们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但实际上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废除惩罚的理由,恰恰相反,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惩罚,为惩罚进行合理的定位。
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不可或缺。有人认为,惩罚教育即体罚教育,是恨"体罚"而及"惩罚"所致,其实惩罚与体罚二者有本质不同:
惩罚,实行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班规班纪,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的约定。而体罚则是教育者个人情绪化的行为,罚无所依。体罚是有损人体健康的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是一种人身攻击,是一种野蛮落后,极不道德的解决方式,有背人性。体罚是一种违规行为,应予禁止。因此说,惩罚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方法,惩罚教育不包括体罚。惩罚教育是根源于制度的遵章办事,是合情合理的"法治"。体罚则是教师所做出的违反教育法规的个人主观行为,是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人治"。
我们认为正确的惩罚,不是为了"治"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一种责任感、一种自信、一种健康的心理。惩罚教 育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情感;惩罚不是讽刺挖苦,不是体罚,不以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为目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汲取教训,更好的健康成长。惩罚的方式、手段、力度应该经过学生讨论通过,教师只能依规则实施处罚。这样,处罚规定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契约。遵守契约规定就是兑现自己的诺言,违约则意味着未守信用。因此,对这种惩罚,"违约"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惩罚所取得的结果是有过失的自然后果,而非强迫学生接受的惩罚。这种惩罚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对自己错误的正确认识,减少本能的抵抗情绪,还有助于增强学生为自己过失而负责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陈娟)
- 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开学了,请帮着孩子制订学习计划
- 家长们该放手时且放手 为了培养独立的一代
- 人品对人才最重要
- 容易让孩子走上歧途四种类型家庭的方法
-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 对孩子第一反抗期的特别关注
- 玩、睡觉、自主阅读是孩子权利
- 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建议
- 怎样教育您的孩子正确上网
- 关于宠爱孩子的相关指导
- 如何面对孩子反抗行为的相关知识
- 关于家庭教育需要条件的相关知识
- 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孩子的成长
- 小学生成了吝啬鬼和自私病是惯出来的
- 二十年后再相会
- “一碰就孕”怎会变成“不孕”
- 人死留名
- 班主任工作总结
- 大班民间游戏教案《玩泥巴》反思
- 中班教案《坚固的城堡》反思
- 气象公益广告设计大赛朋友圈文案34句
- 家装建材促销语38句
- 制氧机销售朋友圈文案33句
- 青少年艺术节朋友圈文案33句
-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9明天要远足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