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学设计8《往事依依》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作者简介: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二、导入新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8《“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掌握并运用本课出现的生字词。2、了解故事梗概,初步感受文学作品(小说)的魅力。3、欣赏本文塑造的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人生的一点启示。4、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掌握并运用本课出现的生字词。2、欣赏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5《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教学思路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1、 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2、 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3、 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www.3edu.net):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扬中市丰裕中学 徐菊华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深入分析
《冰心诗三首》教学设计1《冰心诗三首》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3、诗句的相对对称和排比。4、作迁移训练。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时:1课时 课前准备:1、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2、把下列材料制成投影片:
《冰心诗三首》教学设计2《冰心诗三首》教案示例 第一首《成功的花》 教学目标:1、感悟“诗”的整体特点——篇幅短、字少意精;2、体味诗中丰富情感;3、了解常用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1、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2、丰富情感; 课前准备:1、自查作者;2、朗读三首诗,初步了解内容;3、翻词典查:浸透、奋斗、牺牲,找出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教案武进湖塘桥初级中学 朱万川 教学重点:一:读懂、背诵这首词。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
《夏》教学设计6《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塑造功能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作品对夏天和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文章中抓住典型景物,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从多个角度
《夏》教学设计7《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阅读中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2、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www.3edu.net):1、 教前准备2、 :通过对《春》、《三峡》、《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春、秋、冬
《夏》教学设计8夏 教学的基本任务:诵读感受、探究发现、语言学用 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贯穿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 一、诵读感知,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6《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淮安市楚州文通中学•赵怀巧 学习目标: 1、 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 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铁球(2个)。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 情境导入(4分钟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7《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旨领会写法等要领,注重对学生语文兴趣的调动,运用品读、质疑、探究、联想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了解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事迹;2.领会文章的巧妙构思;3.学习记叙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4《 梦溪笔谈 》二则 ( 一 )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 2.能对照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 课前学习: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学习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伟人光辉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时期著 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他撰写了一本标志中国
《 梦溪笔谈 》二则 教学设计5《〈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伤仲永》教学设计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说明: 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完成
《伤仲永》教学设计2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伤仲永》教案3教学设想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教学步骤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
17安塞腰鼓教学目的1、 整体感悟,发表见解。2、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3、 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 导入、 作者及题解二 朗读训练, 理解字词1.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2.自由读一遍, 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3.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4.速读, 理解字词, 学生质疑, 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
《狼》教学设计此课的教学创意是:评价性阅读。 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本身有不同层次 ,文章高远的立意,别具匠心的构思,有所领悟,是一种评价;对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 体会,也是一种评价;就课文的片断、词句谈谈感受,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初一的学生文学 水平有限,评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设计《食物从何处来》教案设计 课文解读: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属于说明事理的说明文,我们知道,一篇好的说明文必须既注意科学性,也要适当地注意生动性。《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这样的文章。《食物从何处来》这个题目,用的是疑问句式,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同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文中有些句
《我想你们》教案设计《我想你们》教案设计执教者:马伟强一、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颊、蹭、惦、颤、 蹙、闩、嘀咕、蠕”。2.了解小说的情节及线索的作用。3.抓住重点词语关键句子赏析,把握文章主题。4.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大海般的爱。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赏析全文,理解主题2.难点:理解文章主题是表现父母大海般的爱,
《提醒幸福》教学设计(三篇)设计一 【思路综述】 本设计力求通过一系列相关“镜头”的比较,使学生快速感知课文,同时掌握一种阅读技巧。 【教学简说】 镜头一 朗读课文,画出对比性的语句加以比较理解。(每人至少找出三组) ①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