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定位的论文 阅读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

关于教师定位的论文 阅读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

 关于教师定位的论文 阅读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

近日,笔者就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次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下子接触新课程理念,不能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误区。诸如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自由学习,自愿学习的错误认识;教学内容自由化、教学目标自由化、小组学习自由化等不良倾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便是充当课堂学习的召集人,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课堂活动的捧场人。凡此种种,由于教师未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课堂上该引导的得不到引导,该深化的得不到深化,该训练的得不到训练,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形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组织得力,引导得法,适时参与,即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组织得力——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1、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文也必须以兴趣为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兴趣。如运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借助灵活的教法,及时的激励性评价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学生常这样表达他们眼中的语文课:“颜老师每天那朝气蓬勃,精神饱满的状态,带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我非常佩服颜老师对语文的满腔热情,每一堂课都能使我保持一种激昂的情绪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颜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有激情,让我激起了对学习的兴趣,不胜感激。”可见教师组织得力,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2、做好两个调控  提高阅读实效

一是适当调控课堂节奏,尽量保证预定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有很有价值的“生成”内容可作灵活处理)。要知道,阅读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经常性地因“生成”内容而使课堂显得支离破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决不是一件好事。

二是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阅读教学既需要愉快的气氛,也需要沉静的阅读和思考,过多的讨论、表演,学生的情绪处于无限度的亢奋之中,容易产生疲劳,而且会养成学习浮躁的不良习惯。因此,课堂上该默读是就要让学生进行默读,该独立思考时就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课堂情绪有抑有扬,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得法——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1、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应尽可能地激活学生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有不同的理解,我便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同学们思维之活跃,争论之热烈,我紧抓有利时机予以点拨、引导,整个课堂气氛乱而有序,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张扬。

2、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在教学《小珊迪》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珊迪一次次乞求“我”买他火柴,特别是第三次时,多少孩子的声音颤抖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个可怜的孩子,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珊迪;当读到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读得是那么坚定。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

3、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凡卡》一课,可以假设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让学生想象爷爷读着凡卡的来信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4、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如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将自己读过的书呈现给学生,由于在行间字旁标画了不同的符号,学生很容易接受。如在行下画横线表示值得注意,画曲线表示重要;在旁边画“×”表示错误,画“?”表示疑问,画“!”表示赞同;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理解等等。教师给学生作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引导,学生易于掌握勾、画、圈、点、注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适时参与——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蹲下来”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积极、和谐地融入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常有以下几种参与方式。

1、参与学生的诵读活动

诵读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与语言文字的直接碰撞,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感,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通过范读、引读、与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形式相机参与诵读,不仅可以发挥一定的示范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参与学生的发现活动

这里的发现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质疑问难基本上成了学生单方面的活动。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从而使教学的重点目标得以落实。如教学《跳水》一课时,同学们对船长的做法产生了争论,我及时质疑:“要解决这个矛盾,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启发学生用求异思维来思考问题,思维被激活后,众说纷纭、方法各异。接着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寻找最佳答案,得出只有让孩子跳水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的结论。

3、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当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要真诚地与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认识不断加深,思维不断发展。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我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有几个小组邀请我表演曹操,我很乐意地加入其中,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倾诉自我的师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语文实践活动,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