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家教 桃李芬芳泽后人

成功家教 桃李芬芳泽后人

成功家教 桃李芬芳泽后人

  一位中年寡母,将5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更可喜的是第三代12人全为本科以上学历。一家三代共有学士、硕士、博士26人。
  在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有个家喻户晓的“儒家”:主人黄敬昭,丈夫丁祝安英年早逝,留下五男二女七个子女中,大学5人,中专1人,初中1人。丁家第三代12人全为本科以上学历。如果加上二、三代的配偶,共34人,其中学士、硕士、博士共26人。当今全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都有丁家子弟的身影!黄老太的成功家教,令世人瞩目而赞叹。

  贫寒不移励学志

  黄敬昭老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爱女学,并有剧作发表。结婚生子后,她把满腔心血倾注在培养子女身上。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即使中年丧夫,大儿子被打成右派,她都处变不惊,从不言苦。丁家第二代子女,大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到解放初期,都到了求学的年龄。每到开学,黄敬昭都为筹集孩子们的学费发愁。但她坚信:能改变全家命运的不是去求借和别人的施舍,而是靠知识的力量。她致力于净化家庭环境,以自己的良好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打上“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烙印。
  黄敬昭白天上班,晚上就教孩子们背诵唐诗宋词。三儿子丁民良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对我们进行启蒙教育的良苦用心,因为人的学习年龄以二三岁至十三四岁记忆最强,背诵有助于孩子认识语法规律,掌握遣词造句的诀窍。这种家教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只要持续半年以上,孩子对中国文学的敏感度及鉴赏能力就会提高许多,记忆背诵能力也强于一般孩子。”
  黄敬昭常说:“人遗子,金满盈;我遗子,惟一经。”她说的“经”就是堂堂正正做事,正正当当做人。中年守寡,儿子蒙冤等不幸,都没使她忘记做人的准则。正是她的坚定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保证了子女的求学与进步。
  评点:这位母亲为子女上的最重要的人生第一课是立志。因为有志,才使他们不怕贫寒,不怕饥饿,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因为有志,才使他们以“堂堂正正做事,正正当当做人”为人生的准则,在自己的历史上留下大写的人字。因为有志,才使一家人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度过一道道难关,迎着凄风苦雨,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爱心接力情义深

  丁家第二代老大丁国良,初中辍学去做学徒挣钱,实在是迫不得已。当时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仅靠母亲一人代课的收入,维持一家人吃喝都困难,何谈去读书!为保证弟妹们的学费,老大毅然放弃读高中的机会,15岁便孤身去汉口挣钱。工余时间,他还给报社写稿,把微薄的稿费也寄给家贴补生活。使大妹丁顺致、大弟丁家良顺利地考取了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他们参加工作后,有了固定收入,大大减轻了母亲和大哥的工作压力,形成了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资助弟妹的良性循环。从此,丁家孩子才走出了求学的艰苦时期。
  对丁家子女来说,经济困难并不是他们求学路上最大的障碍,天灾人祸以及政治运动的冲击才是他们前进的最厉害的拦路虎!老六丁树良高中没毕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成绩优异的他,只能把清华、北大梦深埋在心底,加入知青上山下乡的洪流中。他虽然当了农民,但始终没离开书本,即使在海南育稻种的艰苦时期,仍然坚持白天顶烈日劳动,晚上冒酷暑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在工农兵上大学的考试中,顺利地考上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恢复高考后,又考上该校研究生,现为该校教授。
  评点:丁家子弟成功、成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都有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美德才保证了“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资助弟妹”的良性循环。正是这种非同一般的良性循环,不仅使他们走出了求学的困境,而且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手足亲情的深刻内涵。

  因材施教,共享家教资源

  丁家的第三代,大多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父辈们艰苦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第三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第二代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14人中,有8人为大、中、小学教师,且都为高级、一级教师,还有教授,既有先进的家教理论,又有丰富的家教经验。这些优越的条件,使第三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现了他们父辈没有实现的理想:考上清华、北大,走出国门读博。
  他们独特而成功的家教经验,很值得今日父母学习、借鉴。
  易地而学。丁家第二代,只有老四丁民良、老七丁顺璇与母亲住在临江,其余5人均在北京、武汉、南昌等地成家。每年寒暑假,丁家的第三代就南来北往,易地而学。老六丁树良的女儿是独生女,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管教,以至应届高考没考上本科。老六夫妇就把女儿送到临江,由老四丁民良夫妇督促,使之次年考上本科。
  餐桌教子。这是老七丁顺璇最拿手的教子方法。她是小学校长,丈夫是中学高级教师,两人都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只能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利用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有意识地把当天的所见所闻讲给孩子,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教育孩子学习好的、有益的,摒弃坏的、无用的。天长日久,孩子耳闻目睹,不仅懂得了帮人的道理,而且丰富了知识,199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现在是该校研究生。
  树立榜样。当丁朝蓬以第三代人的身份考入北师大时,其余11个孩子的家长便要孩子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考上更好的大学。官小胜终于考入清华园,填补了父辈没有清华、北大生的空白,此事更加鼓舞人心,激励后人。
  速成教育。老四的儿子丁朝庆很喜欢文体活动,对数理化不感兴趣。尽管父母采取了多种形式施教,但其数理化成绩仍不能提高。直到高三上学期,距高考还有8个月,父母认为他很难考上本科,便决定让他改学美术。父亲以自己出版过美术教材的功底,让儿子从美术的基础知识学起,父子俩没日没夜地苦学苦练,使丁朝庆的专业考试,达到了上海交大等大学的专业录取线,被上海交大录取,创造了速成家教的奇迹。
  书信、电话“会诊”。这是第二代经常采用的有效的家教手段。无论哪家孩子出现了学习、思想方面的问题,而又无力独自解决时,兄弟姐妹就会利用书信(未装电话时)、电话进行“会诊”,以集体的智慧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建议,此法很奏效。
  助人为乐。有人说,和丁家沾边就能考上大学,此话不是夸张。老四丁民良家就曾住过4名复读生。丁家乐善好施,使4名复读生当年都考入了理想大学。丁家对求助的新友、学生,不仅提供生活的方便,而且在辅导方面也倾力相助,使成功、成材者无以数计。
  评点:丁氏的家教可谓新颖而独特,并有很强的实效性。其最大的特点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他们施教的着眼点和“聚焦点”不是孩子的考试分数,而是研究采取何种方式、何种途径提高其整体素质。这种有目的和具体针对性的施教,必然减少了盲目性和无效性,收获丰硕也是必然的结果。

  ◆ 编辑语丝

  希望——前进的风帆

  劳 云

  本期编发的“成功家教”栏目中的主人公黄敬昭老人,在种种逆境中能培养一批子孙成人成材,其秘诀是什么?是希望。希望是她的动力,是让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动力。
  她不向厄运低头,不向贫困折腰,不向艰难困苦服输,因为她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而立志做人、成材的子女就是她的希望之源,就是她的希望寄托,就是她的希望载体。有了这份希望,在她的心里就有了一份美好的储存。
  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往往是因为他只停留在希望的表面上,而没有将其转化为可行的目标,更没有付诸实践。黄敬昭老人的可敬之处,在于她把培养子女成人、成材的希望,化为一个个可行的奋斗目标,并能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她取得的每一项丰硕的成果,无一不是践行的结果。空谈、假话、夸张、空想,跟她绝对无缘。
  希望固然有无穷的魅力,但它又不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实践证明:我们最好把希望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争取逐一实现。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让我们在追求实现希望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享受到希望实现的喜悦,从而激发起我们的动力,为实现新的希望而坚持不懈,努力奋斗。黄老太的家教动力,亦在于她在第二、三代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事实证明:希望是对未来的渴望,是经过奋斗之后对成功到来的期待。希望是动力,是激励,是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的鞭策。
  在前进的征途中,但我们可以没有鲜花,没有美酒,没有掌声,没有荣耀和功利,我们决不能没有希望。
  让我们一生都与希望相伴,一生都有希望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