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成副总的小天才故事 一位父亲给孩子铺路

十三岁成副总的小天才故事 一位父亲给孩子铺路

十三岁成副总的小天才故事 一位父亲给孩子铺路

  成功类型:孩子在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家庭背景: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企业总经理,母亲是教师。
  家教特点: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家庭氛围民主

  在高科技产业密集的北京,有一家和平思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逢星期日早晨9点左右,一个身材瘦削、面带稚气的小小少年便来到公司,坐在副总工程师的座位上,开始了一天紧张有序的工作。这个孩子姓邓名謎(shēn,两山并列的意思),是北京第十三中学分校的学生,他当上副总工程师那一年,刚刚只有13岁。
  一个毛孩子,担任如此要职,一时间成了引人注目的新鲜事。对此,邓謎的父亲邓和平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邓謎就任此职,是经过严格考核的,邓謎有今天,是他自己付出了艰辛努力,更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帮助,总之,他不是神童;作为家长,我和他母亲只是想给孩子一个锻造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并不是现在就要他从业,他需要长期、正规的学习,他的主要课堂在学校。”

  顽童身上可贵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邓謎从小就是个爱动、闲不住的小淘气。1岁多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撕东西。妈妈正在写的教案,爸爸尚未完成的稿子,一不留神就被儿子扯过去,“嚓嚓”撕个粉碎。2岁左右,他又对家里“会响的,能走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于是,好端端一只收音机、一台小闹钟被他拆了个七零八落。对于当时尚不宽裕的邓家来说,这是不算小的损失。母亲情急之下,举手要打儿子,被父亲劝住了。邓和平对妻子说,“儿子好奇心强,爱动脑,好动手,这是好事情,要引导,不能伤害。”(妈妈眼中的小淘气,爸爸视为好事情,两种认识方法,值得琢磨。不然,妈妈的一巴掌,就可能打掉一个可塑的小天才。)夫妇俩不但容忍了儿子,而且还从有限的家用钱里拿出一些,专门给儿子买了可以拆卸的玩具,鼓励儿子拆,同时提出要求,拆散以后还要装上。这下他来了精神,开始时是按图组装,但很快就抛开图纸,组装出了火星上用的六轮小汽车,带激光炮的摩托……看着儿子手中那一件件充满了神奇想像力的“发明创造”,邓和平夫妇俩心里真是乐滋滋的。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邓和平开始开发研制一种医疗仪器。爸爸在忙碌的时候,小謎总爱在一旁凑热闹。邓和平也就有意无意地培养儿子的兴趣,时不时让他递个零件,拿个螺丝刀,并且耐心地告诉他,这是二极管,那是三极管,这一块是电阻,那一块是电路板。邓和平还教儿子一些针灸穴位,讲解自己发明的仪器原理。这涉及到许多有关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知识,有许多是邓謎尚未学过的、不懂的。(教子之法,贵在潜移默化。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邓謎向父亲学到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更是不懈的求知精神。)
  爸爸告诉他,学海无涯,不懂可以学。邓謎对知识渴求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了。他极早地进入奥林匹克学校,一二年级就开始学习电脑,三年级开始接受正规的电脑培训,很快地就可以进行电脑高级程序的编排了。有一天,邓謎向爸爸提出:“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干?”邓和平当即表示同意。但当儿子提出要当副总工程师时,这一次邓和平没有立即回答。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对儿子说,“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你首先要干出成绩并通过考核。”
  面对爸爸的严格要求,邓謎交了合格的答卷。在邓和平主持的国家级新产品“HP和平中枢平衡治疗仪”的研制过程中,儿子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如将旋钮控制改为按键控制;变手动操作为程序自动控制;改进外形、增强美感,等等。

  人才需要“全方位”的培养

  邓和平先生说,一部科学仪器由若干个零部件组成,缺一不可;同样,一个人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否则就难以成为优秀人才。出于这种对人才的理解,我们做父母的注意对邓謎进行“全方位”培养,而不过早地做所谓“定向”培养。邓謎兴趣广泛,涉及到书法、朗读、绘画、手工制作、球类、棋类等方面。就说音乐吧,邓謎从5岁半开始学习扬琴,演奏过《雨打芭蕉》、《将军令》、《映山红》、《渔舟唱晚》、《黄河颂》等名曲。学艺8年,风雨无阻,开始时由母亲接送,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己骑自行车往返一个小时去老师那里学琴。为了学好《黄河颂》,父母帮助他了解抗日战争的有关情况,以便准确地理解曲中含义。通过学习扬琴,举一反三,邓謎了解了许多中外乐器,对华彦君、贝多芬、施特劳斯等中外音乐大师,耳熟能详。如今邓謎已经获得中国音乐学院颁发的八级水平证书,正向九级冲击。他荣获了北京市艺术节扬琴三等奖,西城区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民乐一等奖,被喻为“小音乐家”。面对儿子的骄人成绩,父亲没有流露要让儿子将来当音乐家的意思,只说是给儿子一个锻炼与展示才能的机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会吹圆号,会弹钢琴,钱先生认为: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这些,邓和平先生想必是知道的。
  邓謎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头衔不少:北京市西城区的“十佳少先队员”,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北京市第九届青少年发明银奖得主。邓和平夫妇对此并不满足,他们瞄准方方面面的机会,引导儿子勤奋,鼓励儿子刻苦,让儿子自幼具有信心和毅力。邓謎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被送到北京市西城区体校接受短跑训练。对于身体瘦弱的邓謎,这是一种艰苦的磨练和锻造。每天下午4时30分,邓謎准时进体校,按照规定,先慢跑,30米、60米、100米直至400米;然后练习仰卧起坐几百次,一串动作完成之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最难受的是“爬楼梯”,先是单腿逐层蹦楼,从一楼到六楼往返数次,接下来是连续几遍的楼梯上的三级跳,最后是速度跑,从一楼到六楼,反复6遍。儿子不堪重负,曾经想退却。父亲没有同意。他没有让儿子从事专业体育的打算,只是想让儿子品尝艰辛,强健体魄,磨练意志。(真爱是理智的,真爱是长远的,邓謎得到的是父亲的真爱。)目的明确了,儿子练得更加努力,曾经获得校级运动会100米和200米跑第一名,男子4×100米第一名,西城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400米跑第五名,200米跑第七名。
  作为新世纪人才应当具有的素质,在邓謎的身上还有不少表现,都是得到了父母点拨与扶植的结果。邓謎喜欢历史,父母便为他购买了大量的史书;邓謎富于想象,自己动手做了一个6只轮子的车,不伦不类,父亲却加以赞赏;邓謎异想天开,写了一篇命题为《火星上的足球赛》的作文,母亲给以鼓励,结果被评为优秀作文。父母告诉儿子:要懂得关心他人,要助人为乐。邓謎铭记在心,当他得知张北地区发生地震、南方发生水患,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部分学习用具和衣服,通过母亲寄给灾区的小朋友……邓謎当上了学校惟一的科技班的班长,得到了爸爸妈妈的鼓励与支持,因为邓和平夫妇知道未来社会呼唤复合型人才,其中自然包括管理才能、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他们决心抓住孩子在校学习的机会,培养和“储存”这种才能。

  民主、尊重,做孩子的好朋友

  家里的民主气氛对孩子影响很大。在许多家庭,家长把自己的意志、想法强加给孩子。而邓謎的父母则是更多地征求孩子的意见。用邓謎的话来说,父母像他的好朋友一样,他与父亲合作,像一对合作默契的搭档。
  孩子慢慢地长大,有了逆反意识。在这一点上,邓謎父母很尊重儿子的意愿。比如:父母想到街上散步,他们会给他一点选择:“你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散步吗?”尽管有时爸爸、妈妈很想让儿子陪同,但他们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邓家经常开家庭会,对某件事的看法,谁对听谁的。有时父母故意做出一点错误,让孩子指出,父母立刻改正。有错就改,无形中给邓謎起到表率作用。当他自己有错时,爸爸、妈妈指出来,他也能乐于接受。
  公司成立之初,家里为筹建公司借了外债,这时有人要出3000万元想收购他们的公司,自己不用经营轻轻松松能赚几千万。父亲邓和平有点动心。但儿子是副总工程师,他就得回家商量商量。
  一家人各抒己见,爸爸卖公司的想法,刚一提出即遭到儿子的反对。儿子邓謎认为,这项发明是父子俩苦心钻研七八年的结晶,就这样卖掉太可惜了,不如父子俩一起经营。
  一个孩子尚且有如此坚定的信心、向上的精神,作为大人,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

  邓和平被儿子说服了

  在经营上,当总经理的父亲与当副总工程师的儿子也有分歧,父亲认为产品应该先打进上层社会,走医院的道路,再去普及,儿子则认为应该先推广。
  孩子的建议,不一定适合市场,但可以参考。尽管做总经理的父亲否定了儿子的建议,他还是用心听取。
  一次,公司与外商谈判,现场坐满了人。邓和平专门把这次谈判安排在星期天,为的是让当副总工程师的儿子也参加。这不仅是一种必要,更重要的还是一份尊重。尽管他是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是一个孩子。
  邓謎,这棵被人们普遍看好的苗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心下,正在茁壮成长。对于儿子的可喜开端,父亲和母亲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平常人的平常心态。当记者问及对儿子未来有何希冀时,父亲邓和平先生的回答是那样的朴实无华,然而又是那样地耐人寻味。他说:儿子在家的这段路,我们努力为他“铺好”,至于将来,要靠他自己去走。我们只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遵守公德,充满爱心,有益于社会的人。
  
  评点:

  有其父便有其子。其实这话说的也包含着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说,父亲的影响在孩子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做父亲?邓謎的父亲邓和平交的是一份合格的答卷。他善于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中去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孩子进步时,他适时提出新的要求;他有很强的理念,就是要提高儿子的综合素质,而并不过早地给孩子定位;他创设民主的家庭氛围,和儿子做真诚的朋友……儿子成了公司的副总,邓和平的本意也只是想给他一个锻造和展示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是贯穿于教育的一个手段。
  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中理想的父亲应该是勇敢、坚定、大度、和蔼可亲,有责任感,有现代意识,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不一定有钱有势,但有让我值得骄傲和学习的东西……孩子们的期望其实已为当代父亲们提出了要求。(黄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