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所需要扮演的三者关系

关于家庭教育所需要扮演的三者关系

关于家庭教育所需要扮演的三者关系

  四、关于家庭教育所需要扮演的三者关系

  作为一个家庭,如何培养孩子是每个家长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高人一等,都想望子成龙,梦想成真。但是现实又会怎样呢:少管所里有人、监狱里有人、社会上烧杀抢掠的同样有人。这是什么原因?最大的因素就是绝大多数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都跟当初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误区及不负责任有关,尤其是不完整的残缺家庭。

  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首先要具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外,父母还需要扮演三种角色,即家长、老师和朋友这样的三者关系,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个角色所体现的三个特征与要求。
  一、家长关系:作为父母在家庭中确立家长身份是无可置疑的,谁也改变不了,但是从传统的观念来说,家长这个角色是属于严父慈母式的比较典型,父母对待子女的教养也比较简单,只是具备管教性质的据多,子女对待父母是以尊重、威惧为主,因为父子关系基本上属于管教与被管教的二个主体,同时家长具备了相当的强制性质,因此就形成了相应的抵触性,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二、师生关系:总体来说作为一个教师,他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传授以技能立身的本领,以逻辑理论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从而凭知识立足社会,所以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逻辑教育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虽则属于上下级关系,实质上是教学关系,其目的就是千方百计让学生尽量多的学习知识。
  三、朋友关系:朋友关系在父子关系上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都有体会:一个人在高兴时要让别人一起分享的首先是真心朋友,一个人在难受时要向别人求助时同样是真心朋友,在朋友之间,蕴藏着巨大的、无私的友谊与情感。与真心朋友在一起时,心境会很坦然,不会有一点压抑,因为他们是处在完全平等的空间里,在这种气氛里是最能接受对方的思想,最能感受对方气息的时刻,不管新鲜的、陈旧的、现在的、将来的都能够心境开放,畅所欲言。

  从以上的三者关系来分析,最有效的引导、传输方式当属朋友关系了,但是要想成为真心朋友,并不是一件说到就能做到的事,因为朋友之间不具备权威性,况且父子之间的年龄差异形成了思维的差距,那就从本质上脱离了共同语言,但是共同语言又是建立真心朋友的基础。因此作为家长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如何寻找共同语言,所以要求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一是把自己的个性、思维、语气尽量调节到接近于孩子;二是尽量不使用权威,如有意见分岐,尽量用朋友关系的方式予以分析来获取答案或解决方法,非特殊情况下尽量不要运用强制手段,值得说明一点,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很知道事情的对错,但没有能力向孩子进行分析,而孩子又没有获得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在起不了纠正作用的情况下,父母就只好运用家长的特权进行强制实施,这样势必会引起子女的不满,从而直接影响朋友关系。这种现象在现代家庭中很普遍,具体的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家长需要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掌握教育技巧,必要时直接向专业人员提出咨询来获取答案及方法。

  综上所述,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子女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定位在:
  1、首先建立真正的朋友关系来获得子女的信任;
  2、充分利用真心朋友的友情关系,向子女灌输各项知识,尽量做到让子女在完全自愿接受的气氛下获得引导目的的实现;
  3、尽量不使用强制手段。
  为了更好地让子女接受理想的、愉悦的教育引导,关键就是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具有其它任何

  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优势在于:
  1、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全程教育,也就是说从孩子出世开始到完全独立,这是任何学校都无法做到的。
  2、家庭教育是子女的针对性教育,家长懂得子女的全部个性,因此便于引导,不象学校教育,因为学校老师不可能从小到大都能在一起,况且一个学校老师要承担一个班的教学任务,不象家庭教育,父母二人有可能只培养一个子女,同时学校老师的教育是社会教育,无论如何不及家庭教育那种义无反顾的责任感。

  同时分析一下二种教育目的的差异:
  1、学校教育主要是学术方面的教育,以科学理论为主导。
  2、家庭教育主要是要求子女如何做人,如何让全社会在子女的成长过程直到成长以后能够接受他们、欢迎他们,也就是说以家长自身作为模范来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使得子女能够做一个正直、实际、敬业、勤奋的人。

  综上分析来看:作为家长应当尽可能地利用自身优势,对子女进行充分的引导教育,因为子女的成长过程所需的营养并不单纯是知识,而是如何让子女得到社会的接受与欢迎,其中首要责任还在于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孩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尽量减少高屋建瓴式的教育,务必采用平等的朋友一样的引导,最好能够做到把问题实质解破透彻后,将答案或结果让孩子自己来回答或肯定。

  我们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孩子是天真活泼的,他们需要真情,但孩子有孩子的特性,他们的思维,特别是儿童时期的思维,对于年龄非常敏感,二者年龄越接近,向们就越能相处,因为相同的年龄段有着相同的情感语言;相同的兴趣,孩子们都向往成长,向往平等,不喜欢别人来管制他们,但有一个共性,就是希望比同自己稍大一点的人在一起,有时甚至会百依百顺,这是因为孩子需要知识,同时最希望自我感悟知识,在这种共性的驱使下,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比自己稍大一点的人在一起了,因为孩子之间在语言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比较接近,并且可以从对方的嘴里听到一些新鲜的知识。

  掌握了这一点,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引导上就不会感到那么麻烦了,只要我们在孩子面前尽量把言行的表达方式接近于孩子一些,在一起相处时尽量说一些同孩子年龄相接近的话,做一些相接近的动作,在平时尽量少摆长者的身份,而应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经常做一些孩子爱做的事,说一些孩子爱说的话,因为是朋友嘛,就要做一个真心的朋友,孩子高兴时你就得起码比孩子高兴,孩子难过时你同样要比孩子难过,这样一来,你在孩子心目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他们稍大一点的真心朋友了,这时孩子就会对你无话不说,你的话也会无话不听了,在这种状态下,只要你掌握分寸与技巧,再投之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