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经验谈

家庭教育的经验谈

家庭教育的经验谈

  当了八年的班主任,在与家长的交往和对学生的教育中,感觉到有些家庭教育观点很值得大家借鉴。

  一、有意识地对小孩进行“吃苦”教育

  现在的小孩是“享受”的一代,从纯净水到饮料再到 “八+八”台湾珍珠奶茶,一步一个台阶。纯净水还说得过去(但也没必要,因为学校已提供开水),饮料已是高级享受,珍珠奶茶乃是超级享受。据说,只有“八+八”才合口味,有些学生非进口水果不吃,这样一种消费观念,带来的是许多负面影响。还不知钱是如何辛苦地赚来的,小小年纪就学会享受,在同学中也造成一种不好的相互攀比的现象。有了这种思想,就不知“艰苦”二字的内涵,看不到在还有大量失学儿童的背后他们所拥有的幸福,就不会尊重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嫌弃学校为他们配好的营养餐不合口味,不按正常就餐,结果许多学生得了胃病(不要以为生活好了,就不得胃病)。国外有种观念:富家“穷”孩子,就是有意识地对小孩进行吃苦教育。

  二、父母既要言传也要身教,身教更重要

  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对小孩的生活起决定作用。家庭集体成员之间的道德、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关系,无不构成孩子最初的社会经验,而这对孩子的一生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在孩子面前打开的第一扇通向周围世界的窗户就是父亲、母亲的个人榜样。因此,父母的举止行动非常重要。首先,父母在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上做出榜样。父母有责任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最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那就是父母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对老人体贴关怀、对孩子的情绪和心情细心关注、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的人格和自尊心、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使孩子对人类美好的品质形成信念,内心充满平静和安宁。还有父母应当将更为重要的东西教给孩子,那就是一些精神上的东西,如:勤奋、坚韧、豁达、协作、责任心、竞争意识等。在家庭中,也要让孩子看看自己为事业努力奋斗的模样, 看见父亲孜孜不倦的精神,孩子才会了解努力是多么重要。一面看电视或一面打麻将,一面督促孩子用功的父亲,是不可能给孩子有效的影响的。

  三、不被孩子的要求所左右

  在“可以”和“不可以”、“应当”和“不应当”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上要有一个较明确的界限。在某些问题上要大胆地说“不”。有些父母从不拒绝孩子的要求,惟恐孩子不能事事如意。这种溺爱是一种家庭创伤,它给孩子们带来的绝不是家长所希望的幸福,而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父母对子女那种无私的爱,必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爱,才能把子女培养成为真正的人。

  四、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不用隐藏父母的喜怒哀乐,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知道人间的艰辛。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因此,总设法让孩子绕开艰难困苦,尽量不让他们经历伤心事件,也不愿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苦难,以致于不少小孩到了一定年龄还不知道人的生活中竟有痛苦和悲伤。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失败、困难总是与人结伴而行。从挫折本身来说,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带来各种压力,另一方面它又能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坚强起来。如有时候挫折把人逼上绝路,人便产生背水一战的决心,集中精力想对策,往往会出现一种超越自身的潜力和智慧。人们能抵御各种挫折压力而使人获得心理上平衡的能力,就叫耐受力,或叫挫折承受力。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顺境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从某个角度看,在逆境中经过挫折锤炼成长起来的人才,其生存力、竞争力更强。科学史家贝里奇指出: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以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中国有许多格言:“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从小经过逆境磨练,或经过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才会不断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敢于惩罚孩子

  由于教育方式的改变与社会风气的民主化,近来很多做父母的都尽量避免体罚孩子。可因为独生子女的受宠,令许多父母抱有一种“爱还爱不来,怎么舍得打”的心态,愈发使得孩子缺乏一种具有震撼力度的家庭教育。记得在我小学时,由于调皮,一次,我和二个男孩推着建筑工地上的手推车玩,两人坐在上面,一人在后面推,为了满足冒险心,一人在后推,两人坐在车上,从一个很陡的坡上往下冲,结果我们都挂彩了,现在想起来都出冷汗。回到家里,父亲狠狠地揍了我这个“冒险队”的“队长”,我虽然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体罚,但当父亲宽大厚实的手掌,打在我脸颊上的同时,我却感觉到父亲的爱意,这种既爱又恨的感受,至今仍深深地镌刻于心中,久久不能忘怀。“体罚”,它把父亲的教诲,直截了当、毫无修饰地传达给孩子,而其中的寓意,不外乎是—“亲情”。在这个时候,母亲或父母的父母有可能充当孩子守护神的角色,不要理会他们,因为你是孩子的父亲,你必须对孩子将来的成长负责,你自己可能也是从小被体罚而长大的。有句俗语:“木棒下出好人”。当然,“暴君式”的教育也会对小孩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父母的素质的提高,我想能处理好这种关系的。

  六、教育的责任不能全委托学校

  有少部分人单纯地认为,学生发展的情况如何,功过全归于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早就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会像纸铸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早和不可替代的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不管工作多忙,都别忘了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教育人的工作。任何人,从部长到看门人,都可以找到替代的人选,可真正的父母是不能由旁人来替代的。如果孩子的学校请你去谈谈,你就一定要请假到学校去,这是一个极好的三方交流的机会。并且最好你能主动地把与老师交流的时间安排到你的日程表中去,给小孩的最好鼓励是让小孩感觉得到你对他的关心。

  七、不要让孩子强词夺理

  太过民主,你太多的听他的,他反过来倒不听你的了。小孩做错事情时,有时他会找来种种理由,这时你如果过多地听他狡辩,与他论理,就会滋长他以后没理也说三分,与家长争执顶撞的习惯,父母的威信在他心目中就会降低,他就可以听从也可以不听从,这样的教育是很难有教育效果的。

  八、要带领孩子走出家庭认识世界

  小孩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的观察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带领孩子到农村、学校、工厂、城市、田野、山川、河边、树林、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会、商店等地去观察和思考,开启孩子视野和思维的世界。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观点不一定全对,但从某一角度去思索,却有它的一定道理,可给人以启迪。故谓之为“杂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