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育反思

小学品德教育反思

小学品德教育反思

现在的教师和父母往往是一想到成才,就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教育,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既思想品德教育则忽略不管,或只是走个形式。事实上,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是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挫折教育、违规教育的时候了。 

 “德是为人之本”,“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我们的教育上出现了致命的失误,以致学生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事实上,现在许多学生的违规行为已处在犯罪边缘,等到他们真的犯罪了才来进行教育,就已经迟了。所以我认为,在违纪和犯罪之间,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一些学生在边缘处止步。   

思想品德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它关系到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能否健康成长。说实话,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有少不了道德教育的课程,道德教育的时间、形式、措施都不少,但教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不少青少年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和自律精神:应该做的不做,不应该做的却做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适应道德的社会化和道德的终身受用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家庭和其他教育机构,往往只注重从思想境界的角度鼓励孩子积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忽视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孩子自觉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因而,对于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的去做,而是为了获得表扬而把它当做好事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不去做,而是爱到纪律的约束担心被批评才不敢去做。客观地说,以纪律约束和表扬奖励为主要手段培养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一旦离开了学校和家庭,缺乏了纪律约束和表扬鼓励,这种文明习惯就失效了、就总是会出问题。 

同样,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同样的道德要求,有的教师讲过,效果极好,而有的教师却是讲等于白讲,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说明,同样的教学内容,假若缺少情感因素,只是空洞地提出要求。我们在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还必须创设道德教育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引起共鸣。正确的道德认识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靠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靠情感去催化。孔子认为“为政以德”,也就是执政者对人民不采取暴力镇压,而应加强道德教化,使民心自然归向,就能达到无为而治,万物各得其所,就象北极星处在一定的方位不动而众星自然地环绕它运转一样。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用刑法来制约,人们只是勉强来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教化,用礼节来约束,人们变知道做坏事可耻而能自己来纠正错误。这就是用道德和礼教治国优于用政令和刑法治国,这值得我们日常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学习。 

因此我认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切合实际,要讲求实效,不能唱高调,不能流于形式。适当的纪律约束和表扬鼓励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和自律精神。青少年只有从小培养好牢固的自觉意识和自律精神,长大后才能自觉地遵守公民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