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体会与经验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体会与经验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体会与经验

2002年秋,课程改革如一夜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一年级成为课改实施年级。我同时担任了《语文》和《品德与生活》两门教课改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听了专家讲座和各级培训后,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课改后的课该怎样上?特别是品德与生活课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它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呢?

再看我所带的一年级班,班里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属于外地流动人口子女:他们有的刚从家乡来,满口家乡话,听不懂普通话;有的父母是文盲不识字;市区内的学生大多是下岗职工的子女,家长们为生计所迫整天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到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学生无论是自理能力、自觉性,还是学前教育方面相对于同龄儿童来讲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困难放在一起,一时间真让人感到压力大,头绪多,无从做起。

我按时参加区教研活动,主动向教研员请教,反复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仔细阅读了教材和教参。多年的班主任经验使我发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时对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的落实的实践。于是,我尝试这首先在班主任工作领域中找到克服困难的突破点。

刚开学,我发现班里的同学课间追跑打逗的现象和课上不听讲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我按照《小学生应该这样做》这一主题开展团结友爱、讲安全守秩序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的习惯,适应学校生活。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争做文明礼仪小标兵"活动,对于获得"文明守纪星"卡片的同学奖励给奖状贴在"好孩子彩链"上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不少变化,期末,我班被评为"文明进步班"

语文教学中,我在通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语文课中有的篇目与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有相通之处。于是我试着进行整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春天来啦》单元中,我就是以学生朗读《语文》课本中有关春天的文章引出活动主题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讲课文时我让学生参看品德与生活书的第12页的照片,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在13页动手画画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加深记忆。这种做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更爱学习了。这样做既减轻了我在教学上的负担,又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理念,初步进行学科间的整合的尝试,可谓一举三得。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发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是落实课程实践性的关键所在。于是,我充分发掘家长这一课程资源,尝试把家长请进课堂。

第一次请家长进课堂是在一年级上册中《我爱我家》这个主题活动中。我请来了两位同学的家长进课堂:一位是特困生方方的家长,一位是父母离异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明明的家长。请家长讲讲他们在家中孝亲敬长的事情。当明明的奶奶讲述明明与她相依为命的生活中如何孝敬照顾奶奶时,我和许多同学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我感到请家长进课堂堂的作用真大。可是,不久我发现明明的变化:他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有时同学来找他一起玩,他也大部分拒绝了,课上他经常走神。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是上次课中,奶奶在讲述时说到它的家庭生活情况,使明明产生了自卑心理,以至于他不愿与人交往,提不起精神学习。知道这一情况后,我多次与明明谈心,消除他的自卑感,课上主动提问它,并表扬他,下课时总是邀请他参加活动,渐渐的,笑容重新绽放在它的小脸上。课上课下,又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他又恢复了开朗自信。这件事后我反思出,请家长进课堂,不能简单的和家长说过之后就行了。还要事先听听家长怎样讲,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尊重每一位学生。这件事给我的经验是:请家长进课堂,要事先与家长备课。在以后的这种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在这方面多做了一些工作,在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着一单元中"春天的疾病""我们播种春天"这两个主题活动,我请一位医生家长和一位园林工人家长进课堂给大家讲解。事先我把学生需要他们讲解的问题告诉给家长,然后听他们讲解,规范他们的语言,告诉他们如何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课上,家长讲得清楚、生动、有趣,学生们特别爱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一年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既有困惑烦恼,又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后的反思。实践证明《品德与生活》课为我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蓝本。同时班主任工作了为落实《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提供了机会,为我研究学科间整合这一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展示教学魅力,体会教学成功的喜悦。积极投身课改的我们,定会在付出苦汗热血和青春韶华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体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