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理念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的建议

新课程的理念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的建议

新课程的理念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的建议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教学要体现时代需要

1. 时代特征

——经济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格局被打破,世界以科技竞争为基础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个时代面前,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都特别强调培养儿童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文化产品、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还要去了解其它民族乃至世界文化。这样 ,我们的儿童才能吸取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思维方式,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作风,学会合作、交往、分享、欣赏、赞美等等。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理念在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作为非常和谐的价值目标被提出来了。

——信息时代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它涉及到人的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它作为一种手段,逐步演变为现代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我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学,就必须考虑信息化。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特别强调信息意识,要让孩子知道:信息是一种资源、是一种价值,是无处不在的。

——知识经济   经济增长越来越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为基础。在这个背景下,很多国家提出要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最需要思考这一方面。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丰富的,他们能够提出一些问题,能够结合他们成长经历、生活实践来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探究意识,这是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共识。

2. 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基础教育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那么要获得这 把通向生活的钥匙,使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人,我们的基础教育观是什么呢?

——健全的价值观   价值是对事物意义的一些基本取向,对意义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而且人总是按着自己对事物意义的看法去行动。对中小学生来讲,价值观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要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其核心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这样可以让孩子去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了解自然、关爱自然,并且形成对自然的责任,认识到 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同时也认识到人对自然的意义。第二个方面要注意人与他人、人与社会 方面的价值观。关心他人,尊重人格,承担责任,关注社会。这在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 社会课程标准中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目标和价值观。我们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 地去引导孩子听一听这样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第三个方面要处理人与自我的价值观。可持续发 展要求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规划人生。要我们的儿童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能够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才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最后一个方面是要促 进人与文化关系的价值观。

——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点,特别强调生活态度 、生活能力、生活方式的熏陶,强调养成、自我反思。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不仅对小学生,而且对整个基础教育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对学生养成对自然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 负责、对自我负责乃至负责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都十分重要。

——创造意识和能力

——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来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所以这次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各门课程要尽可能地 渗透两种基本的教育方式,一是基于课题的探索教学;二是基于社会参与的体验教学。过去 ,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育逐步演变成以书本为主体,而忽略了生活的实践 、社会的实践。人的知识、思想和抱负要经常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才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自我实现的这种境界。要使我们的儿童的知识、观点、思想经常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所以我们国家这次课程改革着重提出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善于与他人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3. 追求课程教学的整体价值

我们在课程实施当中,不要总是站在我们学科的角度,围绕知识点去组织教学。这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纲要到各门课程标准都特别强调追求、实现课程的整体价值。课程的整体价值包括哪些方面呢?

——知识与技能   首先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四大基本 技能的第一条就是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是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要什 么事都告诉给学生,什么都要讲给学生听。告诉、劝导甚至威胁不是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 并不否认告诉的价值,讲授的作用,但是讲授并不是惟一的方法。要考虑到针对性,根据需 要来选择我们的方法。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我们整个课程的实施都要关注儿 童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好的环境中自主地学习。再次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 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符号问题的解决,二是基于实际情境问题的解决。最后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也是这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来的基本能力。这四个基本能力,我们在实施的 时候都要考虑到与知识的吻合,它和知识不能脱离,是伴随着知识展开的,它是对道德观念的陈述、分析、理解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对小学的各门课程来讲,实施过程的价值尤为突出。因为那些抽象 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我们的儿童不一定能理解,但我们能提供一定情境,让他们经历这个过程以后就会悟出道理来。如果说我们没有让孩子经历这些过程,而让他们只知道结果的知识、产品的知识或者规范的知识,这样事实上就没办法判断能力,他们也很难具备能力。 所以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结果,而不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过程越少,所剩下的能力就 越少。就品德与生活课程来讲,对过程的关注与方法的关注可能比对结果的关注更为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这次课程改革最强调的问题。其实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完成的,与语文、艺术这类课程都有关系。法国2001年高考作文出了三个题目,第一个是结合你个人生长经历,谈谈对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看法,第二个是结合你个人的经验,谈谈对遗传生命学的看法,第三个是结合法国大革命社会改革的现实,谈 谈卢梭契约论的现实意义。这些题目拿给我们的学生来做,我可以说90%的学生会无从下手 。这是我们的学生不够聪明?不!这是我们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就像杜威所说的那样:选择 了一种教育,就是已经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按什么方式来教育儿童?品德与生活课程作为人文科学,应该把情感这种价值观放在首位。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在体现时代精神方面,作了深入的广泛的实验。课程实施也应真正地超越以往教学方法上的变革而进入课程的 内核。

(二)  超越单一的认知性的课程观,确立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

1. 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是经验

课程是什么?课程不仅是学科,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是经验。我们要克服以往“课程即知识”的认知主义倾向,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超越这种单一认知主义的现象。课程是经验生成的过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来:要联系生活的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 的空间、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区、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老师在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时候,千万不要找品德与生活课程有哪些知识点,如果 这样一找,我们又陷入了以往的课程观。

2. 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

课程是静态的要素,如果它没有进入教师的视野,没有进入学生成长的过程,那么它就 没有发展的价值。课程要具有发展价值,它必须要有活动,必须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如果课程只停留在静态,你给什么,我学什么,不能超越,只能执行,那么课程的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实践的课程观。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 创设问题,让儿童们通过资料收集、交往、讨论不断地反思自我、反思社会来形成基本认识 和观念。儿童在不断的综合活动过程中,来建构价值观、生活规则、行为规范。但是长期以 来,我们的课程实施,往往陷入静止的课程观,即认为课程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加工的过程 。特别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教育界夸大了认知心理学的作用,把所有的教学过程都 看作是认知过程。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3. 课程不是给定的,而是师生动态生成的,师生成为研究者

首先,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这些课程意识从哪里来?如果教师在教材上无所作为,教师 的作为是不可能发挥的。新课程特别要求老师发挥聪明才智,要研究我们的儿童、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学校、学生的经验乃至研究我们所处的国际背景。其次,要克服依附现象,不能 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传授。教师应当把自己独特的理解、独特的感悟、个人的人生阅历和 体验融汇到我们的课程中去。再次,是要忠实于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但是教师不是忠实的 执行者,教师也是创造者。课程实施是在生活活动中实现的,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体现的

4. 课程不是单独的知识体系,而是整合的“文化资本”

文化是我们整个社会和教育者用来影响学生整个人生的投入。选择一种教育,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在课程实施当中,特别强调要避免简单的分析倾向,要注意课程是整体的、是整合的。不要认为课程是独立的内容体系,不要认为品德与生活就是品德与生活, 不要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课程,每一门课程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容性,当然也有它们各自独到的价值。

(三)全面的学生观

1. 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课程实施不要仅仅作为一种产品来教学,而要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来讨论。我们的课程教学要有这种文化品位,要有这种文化意识。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把文化背景和文化的 遗产乃至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我们的课程内容很好的整合起来、渗透进去。

2. 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是关系中的人

学生不是书本中的人,他需要有一个开放的空间,需要有一个尊重他生活的领域。品德 与生活课程,从学生生活领域来完成和设计课程标准,真正找到了这种课程的生长点。因为学生是生活中人,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生活中、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的 教学,我们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尊重这一点。这样才能研究我们的儿童所生活的世界、研究他们所处的关系世界,尤其要把握住的是围绕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围绕他们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围绕他们与自我的关系、围绕他们与文化的关系来进行课程设计、展开课程的实施。把学生放在生活世界中、关系世界中,这样才有利于克服以往的纯粹书本教育、文本教学。实际上一切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都离不开人们对各种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3. 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要考虑孩子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他们的年龄特征。教学和课程实施一刻也不能离开学生所 处的时代要求。对学生的看法,对学生的理解都要从这一点出发。

4. 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这在小学一、二年级可能不是那么突出,但到了初中、高中阶段还把学生关在教室里, 关在六十平米的空间,关在狭小的书本当中,关在固定的知识体系符号当中,就很难培养出 我们强调的基本素养。所以课堂也要拓展学生活动、延伸学生活动,让他们关注社区、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我们还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需要,研究 学生的需要,要让课程去适应学生,而不应该让学生去适应课程,要让教学适应学生,而不 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学。

(四)联系经验,回归生活

1. 生活的教育意义

各门课程标准,特别是数学课,明确提出来,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过数学生活,强调数学和生活的整体关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习应用数学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不需要我们刻意去强调,只要我们提出这个要求,创造这个空间就可以 。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课程对此也应该有很好的体现。为什么要联系生 活?因为生活就是教材,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儿童面临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关系,他们有 各种困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去判断,去选择,去认识,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 的。回归生活的过程是尊重人的过程。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所以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 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通过这个方式,对学生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有所加强。

2. 经验的教育意义

为什么要提倡经验?因为经验具有教育意义。经验既可以作为一个动词,也可以作为一个名词来理解。作为一个名词来说它是一种产品,是人过去创造的东西。作为动词来说,它 讲的是过程,是经历,或者亲历。经验的教育价值在哪里呢?最根本的在于它的过程性,在 于发展,它是对知识一种转化,一种类化。所以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利用生活经验,要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不是说联系经验、联系生活,回到生活的原点就完了,还要再寻 求新的起点,让儿童们有更多新经验的体验,通过经验的分析、判断、讨论研究,再生成新 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建构他的价值观的过程。联系生活的经验,不只是把生活事件、把经验作为证据,作为事例来教学,而要挖掘生活经验、生活事件中所隐含的生活价值和品德价值,要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情感、行为规范、生活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程实施时,我们要 挖掘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不要把它作为历史来讲,也不要把它仅仅作为案例来实施。

3. 课程具有“过程”和“生成”价值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要回归生活,就是使课程教育本身也具有“过程”意义,具有“过程 ”价值,具有“生成”价值。如果我们的课程教学本身没有了过程和意义,没有了生成的能力,那么联系生活也就没有意义了。

(五)建构的教学观与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课程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课程实施中,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建构教学。这种反思教学、建构教学能使教学真正成为一个过程,真正具有引导性、启发性 。转变教学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在课程实施中由单一的 教学方式向多元的教学方式转变,要使各种教学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所以在课程 标准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的建议。这些建议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转变:由重结果的接受性教学向重能力的探究性教学转变;由单一的认知性的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变; 由机械的决定性教学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转变以及由单项性活动教学向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转变。总的来讲,学习方式一定要注重单向性学习方式向多维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同时还要注 意各种学习方式的指向性,它指向什么?什么时候该用接受教学,该讲的你还要讲;什么时候是要交流的;什么时候是要体验的,等等。要使各种教学方式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六)发展性评价观

我们要确立新的评价理念,这是课改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来讲,过 程的评价可能比结果的评价,定性的评价可能比定量的评价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在评价的过 程中,要结合生活,尤其要体现过程的价值。评价不仅是一种教育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 展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学习理念,可以明确一些观念、道德标准和规范,可以明确行为方 式,以发展基本生活能力、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把 评价渗透到课程的实施中。评价也是一个协商共建的过程。就是要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 让儿童相互之间评价,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因为个体评价往往具有偏向性。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不要轻易地对学生的某种行为、某种问题给予否定。这种问题、行为最好让儿童们自己来作判断,即便有些行为是错误的,那也是儿童自己的错误。当然, 我们要有明确的价值引导,这是必要的。评价还是一个民主的、平等的科学过程。可以说评 价很重要,但是评价也很复杂,同时评价又很专业。评价很重要,因为评价改革是这次课改 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评价不改革那么这次课改就没有办法推行。评价很复杂,因为它不是 简单的考试,也不是教师随便写几句“对”与“不对”的评语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涉及到 很多复杂的问题。既然很复杂,我们就要区分要素。先把要素区分清楚,把层次区分清楚, 把形式区分清楚,这样就能把自己调理好。评价很专业,是说它有自己的专业形式,有很多 特殊的规定。我们也需要去了解评价的理论和评价的方法。再一个要注重的是自我反思评价 。有两个方面的自我反思评价,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老师要进行自我反思,对教学质 量,对教学过程,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认识、情感、行为能力等等都要反思。另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像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的反思,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课程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一) 教师的课程意识

1. 主体意识

一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人”,是活动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需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教师主体意识。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有专业自主权,要发 挥积极性,要有所作为。

2. 生成与建构意识

教师要发挥自己专业自主权,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体意识,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反思过程中,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应该关注意义。不只关注定论、关 注知识,还要关注一切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的东西。

3. 资源意识

教材体现自由意志,要开放、利用多形式、多层次的资源。品德与生活课程,作为教材 它不只是课程载体,它是话题、影子。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联系生活的过程就是我们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要利用教材以外的各种资源。在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 源的开放和利用非常重要。

(二) 敢于建立新的学校文化

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对学校的看法发生了变化。那么新课程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它要使学校成为生成性的学校,成为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学校,成为有活力的生成的学校。我 们的教育应成为原创性的教育。新课程要求学校必须有自生能力,要有生存能力。要建立有 效的、有活力的、合理的学校制度。我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管理制度、学生的管理制度、班级的组织制度,都需要重新建构。我们总是把一个老师定位在某一课程上,说这是语文老 师,那是数学老师,他是个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老师,就是不会说他是个教育家。一个教师是 否称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一个学校是否有感染力,它的一个重 要标志就是学校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三、对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1. 它是综合课程

大家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意识,要牢牢把握它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不是学科课程。那么它综合什么?它综合的是品德与生活能力;它整合什么?一是整合生活领域和经验。时 刻把学生放在生活世界中,放在关系世界中。使我们每一个活动的主题,每一节课活动的主题,都要有整合的意识;二是整合学习方式与行为。

2. 它是一个活动型的课程

它不是知识认知性的课程,不是以知识为准的课程。尽管品德与生活课程有正确的价值引导,有观念分析,但是它决不是严密的观念体系,它是活动型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实践德育中。通过实践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影响,进行生活能力 ,乃至生活方式的培养。所以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活动普遍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应该是这个 生活领域的价值。要克服以往说教式的、“书本德育”的不良倾向,建立引导学生实践体验与建构的课程。二是体现在生活德育中。活动型课程经常体现于生活当中。具体来讲,要克 服知识性的、说教式的、“语文化”的德育课程的局限性,建立源于儿童生活的课程。一个好教师能把教程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个差的教师能把教程的弱点暴露无遗。如何使用 活动型课程教材?我们与其把品德与生活课程叫做教材,还不如把它叫做教材的支点。它是一个课程支点,是一个话题,是一个影子,是一种情景的设计。

(二) 把握学生思想品德与生活能力发展的基础

1. 活动与交往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生活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生活过程中培养 起来的。活动和交流,在这门课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2. 生活基础

生活是生活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要注意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过 程和生活事件。

3. 自我教育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发展自我教育。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自我教育处于启蒙阶段。人的思想品德和生活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主生存、自我教育

(三)品德类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有关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方式的基本取向。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从单一的观点转向多种观点,由单一性的教学方式转向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而且品德与 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比其它任何课程更排斥“说教”与“告诉”,更注重意义和价值的获得。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方式比其它任何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强调它的发展性和过程 性。

再一个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践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突出实践。体现在:一是要重视体验,这种体验教学在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建构当中尤其重要;二是突出交往;三是强调 社会参与,强调实践;四是要注意反思与感悟。

(四)拓展空间,利用资源

1. 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点是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以整合的理念处理好各个领域的关系

2. 利用生活事件,拓展教材

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个资源性、话题性、主题性的教材。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种开放的、生成的意识,要有一种开拓的精神。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