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件事教案 [写作要求] 1.要求明确: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中心明确:动笔前先确定中心,在写作中注意始终不偏离这个中心。 3.详略恰当:详写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 4.语言通顺:尽量减少病句。 [例 文] 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 期中开始结束了,按常规,要开家长
《写作--记一件事》教案 作文教案---护蛇 一、教学内容 记一件事 二、教学目标 1、把习作与口语交际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敢说、乐说、会说,并能听懂别人所说,发表意见。 2、把习作与阅读结合起来,做好积累与运用工作。 3、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珍爱生命。 三、教学过程
《记一件事》教案 一、明确习作目标 1、真实地叙述自己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写出真情实感; 2、注意交代清楚记叙为六要素,完整地写好一件事; 3、明确叙述的中心,始终围绕中心选材; 4、记叙的详略要得当。 二、置身生活情境 亲爱的同学,这是你跨入中学大门后的第一次作文,一读到作文题“记一件
楷书与行楷不同点研究 1.行楷和楷书的形态不一样 楷书又叫正楷、正书、真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之一。楷书是从简省汉隶的过程中逐渐变化而来的,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字形定型。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点画布局上布白精密,结体紧凑,重心的安置、笔道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1944年2月25日,朱总司令的母亲钟太夫人去世,总司令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总司令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母亲及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赞歌。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1 5、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
《回忆我的母亲》创意教案 一 教学内容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 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说读课。 三 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
《小巷深处》教案及练习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揶yē揄yú:(书面语)嘲笑。 蹒pán跚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憧chōng憬jǐng:醒悟。向往。 炫xuàn耀:夸耀。 费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执着:这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 荤hūn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落寞:寂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 】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
《小巷深处》教案2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2、初步掌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运用环境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4、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体会师生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勇于献
《这就是我》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课程
《这就是我》活动实践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这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所未有过的,是破天荒第一次。它主要体现为
《理想》《袁隆平的“寻梦园”》教案 《理想》《袁隆平的“寻梦园”》 《理想》 [教学目标] 1. 领悟该诗中多样修辞方式灵活运用的妙处,尤其是其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2. 对圈点批注法的进一步巩固。 [学习重难点] 1. 通过学习本文,树立理想抱负,培养对理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的精神。 2. 对诗歌写作
《理想》教案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可望不可即:能够望见但不能接近。现常比喻目前还不可能实现的事物。 洗濯zhuó:用水或汽油、煤油等物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绝处逢生:在绝望的困境中又找到一条生路。 玷diàn污:弄脏。 碌lù碌终生:一辈子平庸无能。 离乱:分离战乱。 倔
《理想》《行道树》教案及练习 初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 主讲:刘 畛(南大附中 一级教师)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
《理想》备课资料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可望不可即:能够望见但不能接近。现常比喻目前还不可能实现的事物。 洗濯zhuó:用水或汽油、煤油等物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绝处逢生:在绝望的困境中又找到一条生路。 玷diàn污:弄脏。 碌lù碌终生:一辈子平庸无能。 离乱:分离战乱。
《理想》《行道树》教案及练习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行道树》教案4 行 道 树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
《行道树》教案3 七、短文两篇之行道树 总课时:1 教案设计: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品读语言,走进行道树的精神境界。
《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教案 初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5讲) 主讲:刘 畛(南大附中 一级教师) 主要内容: 第七课:《第一次真好》 第八课:《人生寓言》(节选) 学习重点: 《第一次真好》 1、理解课文《第一次真好》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尝试有益的第一次,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风筝》教案13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风筝》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的精神。 3、学会用质疑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内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风筝》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
《风筝》教案11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学习鲁迅先生反思自省的精神。 3、学会用质疑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内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系在风筝线上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 2、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3、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纯真的生活。 说明: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文章先后六处用到四字叠词,如“袅袅挪挪”、“丝丝缕缕”、“疯疯傻傻”、“叽叽喳喳”、“大大小小”、“飘飘洒洒”。至于两字叠词更是随处
页次:7/153 每页25 总数38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