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我国已有1.2亿左右的人患有高血压,而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能够系统接受治疗的仅占5%左右。不少患者还存在明显的认识观念和治疗方法的错误与偏差。
1.对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预防观念淡薄。
有人认为预防高血压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其他人关系不大。特别是一部分生活节奏紧张,烟酒应酬过多,下“海”经商者,已是高危人群,却不以为然,听之任之。
2.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高低。
这种做法往往是不准确的,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由于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所以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不会出现任何感觉或不适,因此可能延误治疗。
3.用药不规则,断断续续服药。
因病人对高血压长期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服药后血压下降,立即停药,导致血压升高、降低、升高,而形成服药、停药、服药的断续治疗,从而导致较大幅度的血压波动,加大了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危险。
4.不采取非药物降压措施,单纯依赖降压药物。
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非药物降压措施通常指生活规律,避免长期情绪紧张,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少盐,减肥或控制体重,少饮酒,戒烟等。通过这些措施协同降压,减少了降压药物的用量,减轻降压药物的副作用。
5.不看医生,自己听从他人说教或听信广告自行购药。
现在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达百余种,各有适应证和一定的副作用。况且,高血压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药物和治疗方案,这些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