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心理治疗及应克服的心理障碍

疾病知识  2009-03-06 04:49:30  文章出处:
高血压的心理治疗又称意疗、情志疗法等,是一种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用以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方法,属于自然疗法中的一种常用疗法。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与精神、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精神、情绪,不仅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着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而
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或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 —— 巴甫洛夫
  

    高血压的心理治疗又称意疗、情志疗法等,是一种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用以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方法,属于自然疗法中的一种常用疗法。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与精神、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精神、情绪,不仅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着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而良好的精神、情绪,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是十分有益的。传统的心理疗法种类较多,对高血压病有益的方法有情志相胜法、语言疏导法、移情变气法、释疑解惑法、视由法、暗示法、顺情从欲法、澄心静默法等。在高血压病的心理疗法过程中,应克服以下心理障碍。

    (1)应克服漫不经心的心态  临床调查发现,约有14%的高血压患者,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不好好用药;有为数不少的人诊断为高血压病后,到药店里买1~2盒降压药,应付治疗;有部分人,虽然用药,但不正规,不遵医嘱,随便停药;对于一些高血压病老病号,由于思想麻痹,常忽视科学的调养和治疗。综上所述,对高血压病漫不经心的态度,大有人在。要知道,这是非常要不得的,这不仅会使高血压病病情加重,还会并发心、脑、肾并发症,甚至导致中风偏瘫、猝死的发生,那是很危险的,故高血压患者应克服麻痹、漫不经心的思想。

    (2)应克服猜疑心理  有的患者,一旦确诊自己患高血压病后,便把注意力集中在此病上,稍有不适,便神经过敏,怀疑血压是否上升了,是否发生并发症了,而终日忧心忡忡;有些高血压病患者,看了一些有关高血压病的科普读物及科普文章后,便把自己的个别症状与身体不适加以’对号入座”,于是便怀疑自己的病情加重或“百病丛生”,从而对医生的解释总是听不进去;有的患者,出现一点头晕头痛,便怀疑是否有中风的危险,有点肢体麻木便断定是中风的先兆等,还总希望医生说自己的病严重了,或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更有甚者,因猜疑过多,对治疗失去了信心,往往会借酒消愁,借烟解闷,结果,使原来不太高的血压骤然升高,会使原本不太重的病情日益加重。总的讲,猜疑越多,血压反会越高,病情反会越加重,会终日心烦意乱,无所适从b所以,建议高血压患者,除遵医嘱治疗外,还应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转移猜疑等的注意力,从而使血压逐渐下降。

    (3)应克服心理负担  有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发现自己血压增高后,思想负担很重,情绪也极不稳定,而终日忧心忡忡,其结果使血压更增加,病情更加重;有些患者血压增高后,出现消极沮丧、失去信心的不良心理,觉得自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成为“包袱”,从而不按时服药,不肯在饮食调养、体育疗法等方面进行配合,而等待“最后的归宿’;也有些患者,因血压一时下降得不理想,于是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从而变得焦躁不安,怨天尤人。要知道,心理负担越重,血压会越增高,病情也会越加重,故高血压患者应尽量克服心理负担。高血压患者,为了克服心理负担,应进行自我安慰,家人给予心理安慰和生活上的体贴,还应改变生活方式等。

    (4)应克服心境不和、情绪烦躁  医学研究认为,人在紧张、忧愁、愤怒、悲伤、惊慌、恐惧、激动、痛苦、嫉妒等时,可出现心慌、气急和血压升高等,甚至会出现脑血管痉挛或破裂出血而中风致死的。所以,高血压患者,保持心境平和、情绪乐观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持好的心境和情绪,应做到如下几点:遇到不满意的人和事时,应避免正面冲突,应先进行“冷处理”;遇事一定要想得开,切忌生闷气,也不要发脾气;还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及文体活动,做到笑口常开,乐观松弛。

推荐健康名言:
  • 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培根

  •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 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约翰·格雷

  • 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斯宾塞

  • 身体既是心智的基础,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斯宾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