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下一代的道德培养――教育孩子学好

关注下一代的道德培养――教育孩子学好

关注下一代的道德培养――教育孩子学好


  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父母是最早的道德指南。加州大学的戴安娜.鲍母伦德等心理学专家说明,威信型父母比放纵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更有助于保证孩子的道德成长。威信型父母建立的是始终如一的家规和牢固的行为准则,但也提倡公开商讨和明确的表达以便对规则进行说明,而且如果孩子言之有理,允许对规则进行修改。可是,放纵型父母完全放弃家规,专制型父母随心所欲、反复无常地执行家规,用的是“因为我说过”的方式对待孩子。 

  放纵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看似两个极端,但往往同样培育出自控能力差、社会责任感少的下一代。两种父母都会使孩子产生这样一些思维习惯,如认为道德规范来自外部世界等,这些思维习惯往往会扼杀道德自我的健康发展。 

  在大多数家庭中,只要孩子与父母住在一起,那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一直是孩子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父母亲对一部下流的歌曲或者一部充满流血场面的录像片所作的评价,往往在较长时间里让孩子牢记在心。事实上,如果媒体制作色情或暴力节目能够接受有责任心的父母的信息反馈,那么益处将大大超过危害。 

  父母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事是鼓励孩子与同伴建立适当的关系。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自己原先的想法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能够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在前文所述的实验中,孩子们就如何分配巧克力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使一些实验对象对公正这一概念产生了新的而且是更具理性的见解。在后来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那场讨论使孩子们更加意识到应尊重他人的权利。那些积极参与讨论,既陈述己见又倾听他人意见的孩子.往往最有可能提高认识。 

  就少年人而言,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对自我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了形成并巩固自我意识,儿童往往团结与自己想法一致的同伴而排斥与自己的想法相左的人;但如果用理性加以规范,这种聚集小圈子的行为往往能够演变成更为成熟的友谊模式。同时,父母怎样鼓舞受到孤立或迫害的孩子呢?他们应传递的最重要信息就是残忍的行为表明责任在迫害者而不在受害者。如果这种办法能使受到迫害的少年抵御迫害行径,那么迫害到一定时期便会消失,而不给受害者留下心理上的创伤。 

  那些人际关系和谐的地方,人们所共同信仰的道德规范体系被扬尼称之为:少年公约。“种族区别、文化差异、社会经济地位、地理位置和人口多少等等都与能否给青年人以道德指南无关。”少年公约这一理念正被放到社会干预这一大背景中进行研究。正是社会干预才促成了孩子、父母、老师及其他能产生影响的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同时,另外一些研究人员则着手研究各种具体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否受文化、性别或时代背景的影响。 

  不幸的是,少年公约所体现的那些观念在美国社会似乎越来越少见了。即使成年人发现有问题他们也可能听之任之。父母们都忙忙碌碌,常常对孩子与同伴们的关系置若罔闻;孩子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大的自主权,他们恰好求之不得。教师呢,则认为学生们的课外生活与自己无关,而且如果自己干预学生的个人问题或道德问题会遭到审查甚至起诉。邻居们也这样想:自己无权过问别人家的事,即使别人家的孩子正遇到麻烦也不要过问。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儿童道德发展过程发现,道德自我是整个人生道德行为的主要源泉,而道德自我是由多种社会影响综合形成的。儿童必须受到足够的道德教育才能发挥持久效应。当今的多元化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如何寻找足够的共同点,以提供儿童所需的共同的道德准则。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