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母亲,更需要父亲

我爱母亲,更需要父亲

我爱母亲,更需要父亲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举足轻重。这是研究人员对100个成功的家庭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得出的结论。研究表明,互相信任、坦城相待以及无条件的爱,这三项传统观念依然是抚养孩子的关键。
  有时候父爱天生即有,有时候却需加以培养。但无论如何,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持久的,积极的,同时又是巨大的。下面的经验阐明了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父亲。
  一个肯花时间跟孩子呆在一起的人
  父亲可以给孩子两件重要的东西――爱和时间。但实际上父亲对此常常吝啬有余。有时孩子只要父爱,别无它择。孩子长大后对父亲的记忆往往是父亲对某事的参与,且多限于日常生活。
  作家苏珊说:“小时候,夏日黄昏前的那一段时光,常随父亲到后花园玩,跟父亲说说话,直到母亲喊我们吃晚饭。父亲从不说你别来打搅我。”
  利克是东肯塔基大学田径运动教练,经常不得不离开妻儿外出工作。他的儿子说:“还记得父亲在宾州时带我出去打猎。父亲并不是一个天性活跃的人。我们无需侃侃而谈,但在森林里的那些时光却很快乐。”利克听后为之一动,此后他在家时总得陪儿子在一起。
  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作为父亲最易忽视这一点。想一想自己的童年,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事情对孩子来说是神秘、恐惧和有趣的。没有童心的人对行为常会大惑不解。例如,父亲给女儿买了一件贵重玩具,却看见女儿只拿着玩具盒玩个不停。其实,女儿并未把它当成玩具,而是当成一座城堡。作为父亲应当意识到,家中的小手推车在孩子眼里可能是公共马车,家中的床在孩子眼中可能是宇宙飞船。
  孩子常常有独特的世界法则,当父亲的必须牢记这一点。有一个5岁的小姑娘用一根冰棍儿在家后面的小巷里掘土,无意中发现了一枚1919年的一角银币。父亲向她解释时间的推移是如何掩埋了这枚银币的,泥土又是如何堆积起来的,然后盖住了各种物体。你猜想孩子会有什么反应?“我决定一辈子去挖珍宝。我先用冰棍儿把所有的珍宝一层层都挖出来,然后堆成闪闪发光的西班牙金子。”
  安德鲁是英语教授,他记得曾带4岁的孩子看一场棒球赛。然而刚刚开球儿子就宣布:“看够了,我要回家!”父亲未曾想到儿子对美国这一难得的娱乐竟然毫无兴致,心情沮丧地领着他离开了棒球场。驱车回家途中,父亲望见了波士顿科学博物馆,记得上次来这儿参观时儿子是那么兴致勃勃,于是带儿子又来到博物馆。儿子从一个展区走到另一个展区,每次都有新发现。发现新东西时就喊父亲过去分享他的激动心情。这一天给父亲留下了很高的回味价值,因为他已经学会用眼光去看世界了。父亲从此决定:不再我行我素,用大人的梦代替孩子的梦了。
  一个给孩子划定行为规范的人
  惩戒是一种强制的爱,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因为孩子常常抵制大人的管教。儿教专家多布森说,平时不敢约束孩子的父亲到头来落得个硬性惩罚孩子的结局。惩罚是针对孩子的强制教育,惩戒是给孩子以教诲。教育无效就会导致惩罚,惩罚对纠正孩子行为的目的却很清楚――爱。父亲们应当记住:惩戒是父母给孩子爱和持久的礼物。不管是训孩子一通还是小心翼翼地打孩子一巴掌,出于爱的惩戒旨在教训孩子。
  科斯比谈到他是如何教训儿子的。12岁的儿子染上了新的毛病――撒谎,而且撒谎艺术不低。有一天,父亲打电话通知独生子,说星期四回家时要踢儿子的屁股。回家后,父子小谈了一会儿。 经过协商,父亲要惩罚独生子。儿子听后眼泪汪汪。父亲问:“你知道不准你撒谎的几点要求吗?”儿子流着泪回答记住了。父亲说:“那好,你可以走了。”正当孩子转身离开时,父亲打了他。儿子转过身来用被出卖的眼光望着父亲。父亲说:“对不起,我撒了谎。你难道还想让我再次对你撒谎吗?”“不,爸爸。”孩子回答。
  这位父亲说,直到今天为止,儿子再也没有对父母撒过谎。他还说:“我知道,很多杰出的心理学家觉得踢屁股是返祖石器时代的做法。但是,或许孩子们对石器时代更加注意。”
  那些受过惩戒的孩子(而非受过粗暴惩罚或受过辱骂)长大以后极少对慈爱的双亲所施的体罚感到愤怒。研究人员对100个家庭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70家曾对孩子进行过某种程度的体罚。对这些受过体罚的孩子,学校老师们有着一致的看法:道德成熟且敏感。
  到底什么样的父亲才合格呢?这很难确定,但孩子们胸中有数。南希是一家危重儿童医院的护士,她说:“每当儿童痛苦不堪或奄奄一息时,他们都喊父亲到身边。最近,有一个男孩临终时毫不含糊地告诉母亲:‘我爱母亲,但是更需要父亲。’”
  尽管母亲对孩子关怀备至,但有父亲保护,孩子就会感到安全。从本文中大家可以各取所需,但什么也不能改变孩子对父亲的需要。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