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它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思品》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正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专家们的报告,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与同仁们主动地进行交流,通过学习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贯彻。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下面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谈谈个人体会,希望领导和专家能给予指教。

    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的学生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试时列出条目式的问答题,学生生搬硬套。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来吧。例如:在学习《我爱爸爸妈妈》一课学生交流时,教师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同学们一起回忆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我们爱教师》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老师的活动,特别让学生去观察体会老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就能很好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相信学生的回答会感情真挚,令人深思。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拿起笔给自己现在的或幼儿园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或者写写你理想中的老师。这样,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实现多赢。

    3、启发学生质疑解难。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的“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爱护公用设施》时,教师首先呈现这样一个范例:一同学在公园里玩耍,只见他一会儿像猴子一样跳上长条椅,一会儿又像野马在草坪上奔跑,围观的人惊讶的看着他。起初同学们开始小声指责,最后有的同学简直是愤怒,教师要求同学们谈感受时,由于受此启发同学们提出诸如“什么是公共设施?”“怎样爱护公共设施?”“为什么爱护公共设施?”“我们今后怎么办?”等许多问题。由此开展分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注重情感熏陶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

新的基本理念要求《思品》课在强调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既要重视认知发展,更要重视情感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理性知识,然后结合自己谈看法,谈感想,最后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应先和学生交流:你平时最喜欢什么游戏?这种游戏有什么规则吗?由于学生都喜欢做游戏。相信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各种各样的游戏。然后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中彩图,三轮车司机正在干什么?设想如果没有规则会怎么样?你知道的交通规则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守规则的。最后教师列举由于人们不守规则而酿成悲剧的例子,就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重要,从情感上的认识会逐步成为现实中的自觉行为。

三、把握教材知识联系,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阅读、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等适当形式描绘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教师要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类、合并、展览,因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学第八册《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课,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一些反对迷信的故事,讲清一些科学道理,指导学生课下去请教科学教师,比如;了解“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是面部肌肉疲劳的一种反应。根本不能预示灾难祸福。鬼魂神仙都是不存在的,科学算命、电脑算命也纯粹是骗人的把戏。还可让学生搜集反对迷信活动或邪教组织等图片资料,用科学知识去揭露他们的本质,用事实来说明迷信对人类的危害,从而提高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积极拓展课外资源,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思品》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

例如:在学习第九册《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以怎样的行动帮助老人或残疾人,以怎样的行动计划去实施,然后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走近老人、走近残疾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把行动落实到实处。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自主选题,自主展开学习过程,自主总结学习结果,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其他地区儿童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同一片蓝天,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中教学行为来体现的,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可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为他们进一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