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里律动的好方法

关于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里律动的好方法

关于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里律动的好方法

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里律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有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闪现出他们的灵性与智慧,我们不妨来看看以下的几个教学案例。
片段一:(执教者;张文琴)
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第一册P70-71页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情景:
先通过数数,知道10个一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然后,让学生正确地认数、读数。
教学过程:
师:出示一把学生尺子,看着尺子上的数,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学生先自由读。
师:再指名读、开火车读。
师:这把尺子上的数同学们都会读了,那么看着上面的数,谁能提出几个问题考考老师呢?
生1问:老师,上面一共有几个数?
生2问:老师,这把尺上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呀?
生3问:老师,这把尺上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生4问:老师,这把15的后面是几,20的前面是几呢?……
老师有时作回答,有时故意回答不出,让学生帮助回答。
学生问完后,老师又让大家观察:从这把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越往后,数字越大,越往前,数字就越小。
生2:我发现了越往右,数字越大,越往左,数字就越小。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评析] 张老师能在一把尺子上做文章,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考”老师和老师“考”学生,使一年级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交流,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一定的数感,让孩子的智慧不时在课堂里凸现出来。

片段二:(执教者;连丽丹)
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第十一册P106--107页圆的认识
教学情景:
在剪成的圆里画出一条半径来,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教学过程:
师:每人发一张白纸,请大家在圆里画出它的一条半径。想一想: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半径来吗?
生:自由画半径。
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评价一下。并让让学生观察,除了他画的这条半径,有没有了?请你们汇报一下。
生:我画了2条,我画了很多条。
师;到底有多少条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


出示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有多少条半径?再在这个圆里以圆心为中心,选择不同的半径画圆。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画了直径,教师没有加以否定,让其看书自己评价。)
生:自由画,同桌商量,相互评价。每个人几乎都有了发现。
师:那么,是现在的圆大,还是刚才的圆大?圆的大小是有什么确定的?
生:欣赏了多媒体的演示后,学生对自己的发现颇感兴趣。
师:那么,请同学们继续在纸上画3个不同的圆,随便你画在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圆的位置是有什么确定的呢?
生:在纸上画了几个圆以后,似乎有了一些感悟。但是,有的还是没有找到。
师:现在可以请小组商量一下。学生讨论热烈。
过了一会儿,所有的学生都发现-------原来圆的大小是有半径确定的,而位置是有圆心确定的。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B]
[评析] [/B]连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去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及圆的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课上,老师非常关心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老师并没有马上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自己看书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的方式解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而教师还善于把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多媒体恰到好处的演示完美结合,动静搭配,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出来。

片段三:(执教者;丁爱华)
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第十册P19--21页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情景:
认识长方体的棱有12条,并且是有3组不同的棱组成的。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小棒,请动手搭成一个长方体。两人合作,我们来进行比赛,看谁搭得最快,搭好的介绍经验。
生:两人合作,开始操作。
师:搭的速度要快,所以两个人要配合好。
过了2分钟,有的学生已经好了,邀请老师前去欣赏。有的小组还是手忙脚乱地,不知所措。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那些同桌合作成功的?那些失败了?
生1说:我们一组是这样的搭的:
选择3种不同颜色的小棒,每一组其实是4条棱,
我们把他看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所以很快就搭成了一个长方体。(如右图)


生2说:我们一组失败了。
师:为什么失败了?请你们把小棒拿出来给我们看一下:其他同学知道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吗?

生3:我发现了他们失败的理由(原因):因为他们选择的小棒是不一样长的,比如说:四条高应该是一样长的。但是,现在长的长、短的短。所以就搭不成了。(其他人立即投以热烈的掌声)
师:那么,从这些成功的、失败的作品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1:我发现只有当棱的长度一样时,才能做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其他同学纠正说:3条棱的长度相等)
生2:我发现12条棱中,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4条一组。
师高兴地说:看来,同学们只要动脑筋,就能自己去发现长方体棱的特征。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我发现有一组的同学选了12根相等的小棒。
你们来看一下: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出示学生的作品: )
生:这是正方体。
师:对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丁老师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性,有序的小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规律。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在寻找长方体棱的特征时,是通过自己的手发现的,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的。当第一组的两个学生合作成功时,他们灿烂的笑容是无法言语的,而操作中失败的几组,也从别人成功的作品中、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了启发,相信他们也记住了错的原因。这个环节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他给每个孩子一个创造的空间,一个施展才华和智慧的空间。真正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