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56-57例3,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意义和解答。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学生一人一辆玩具小汽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张华每分走60米,他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50千米,共行了4小时。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口答,说说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行程问题,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
  板书:行程问题
  3、课件出示:一条笔直的公路及A、B两点,闪烁A、B两点。问:如果两辆汽车在这条公路上的两地同时出发,行驶的方向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两人一组拿玩具小汽车试一试。根据学生回答,计算机演示不同行使情况。
  板书:相向、背向、同向
  两人再拿小汽车试试这三种情况,边试边说说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4、刚才研究的是两辆车的运动情况,如果是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出发,运动的方向可能有哪几种情况呢?
  二、准备题
  1、课件出示P57准备题,读题,说说这是几个人的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2、分析运动过程:
  ①计算机演示走1分钟的情况。问:两人1分钟走的路程和是多少?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分别闪烁两人走的路程和相距的路程)根据学生回答,填表。
  130米表示什么?260米又是怎样得来的?
  ②同桌继续研究两人所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完成表格。
  ③交流。问:260米是怎么算出来的?(120+140),还可以怎么想?(130×2)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3、发现运动规律:
  观察表格,我们能发现什么?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也在增加,而两人之间的距离在变短,最后变成了多少?这个“0米”说明了什么?
  板书:相遇
  课件再次演示两人相遇的情景,问: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两地间的距离
  三、教学例5
  1、课件逐步出示例5示意图:问:小强和小明是怎样运动的?运动结果怎样?在哪里相遇?求什么?编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学生试算。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0×4+70×4 
  (60+70)×4
  3、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P55,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题只列式不计算。
  2、看书。今天我们学习的行程问题都是两个物体的运动,它们是怎样运动的?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3、变式练习。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
  联系图看看,这两辆车又是怎么运动的?(学生回答后课件再演示运动情况)运动方向变了,解答方法变了没有?为什么?
  4、发展性练习。(小组活动)课件出示: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请你设计运动情况,编成一道有关行程的应用题,并想想怎样解答。①提示设计运动情况时应注意的问题;②学生分组编题;③汇报,并说说如何解答。
  五、小结
  今天研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与以前学过的一个物体的运动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