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孩子的兴趣(周延霞随笔两篇)

追随孩子的兴趣(周延霞随笔两篇)

追随孩子的兴趣(周延霞随笔两篇)

  一、追随孩子的兴趣

  生性好动,喜欢探索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学习家。区域活动正好为孩子的创造性、自主性、探索性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玩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感兴趣的事,他们常常把小杯的水倒进大杯里而玩得不亦悦乎,虽然再三提醒他们玩水是尽量不把水弄到衣服上和桌上,孩子们也因为玩的高兴而顾此失彼。为了提高幼儿玩水的科学性,我在科常区准备了大小、高低不等的带有刻度的量杯,目的是让幼儿自己探索出容量的守恒性。孩子沿着教师所铺设的“探索轨道”前进,甚至还得出一个高论――我用50毫升的水倒进大的杯子里看上去少,倒进小的杯子里看上去多,我知道其实是一样多的。这是我预料之外的在这么短时间内探索出来的数学逻辑经验。

  有一天,西旭东小朋友在玩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泼到了桌子上,他就用手去擦,擦着擦着他高兴的喊:“我画了一条鱼了。”他这一喊,迎来了几位小朋友,并使这一举动迅速扩散――李文丽用手指蘸上水在桌上画起了花,顾晋东用纸巾蘸湿了在桌上画起了云。

  我忽然感悟:这是一种有价值的玩水新方法,他们可以不受纸张的大小、命题的限制,无拘无束的自由大胆的表现。

  虽然这样的举动已经脱离于教师预设目标之外,但是我不急于纠正,没有熟视无睹,而是用赞同的目光观察着他们,帮助他们擦亮生成活动的新火花。经观察所有的孩子对这个举动都很感兴趣。于是我重新调整预设目标,并提供材料,积极跟进,以迎合孩子的需要。

  孩子是多采的,主观能动性常常使他们对材料进行创造,有时会脱离于教师预设的目标。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幼儿教师,应该有很强的随机教育能力,随时调整目标,面对新的教育契机。

  二、给所有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

  开学至今,我一直试着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发勺子、分碗、倒垃圾、搬凳子等等。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他们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我总是让能力强、善表达、聪明伶俐的孩子做事,而很少请调皮的和默默无语的孩子做。这一次,我依旧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倒垃圾,忽然,看到性格内向的王灵希轻声对我说:“周老师,我也想倒垃圾。”我看了她一眼说:“每次吃饭最慢,上课从不举手,老师只让表现好的孩子去?”我生硬的口吻,严肃的眼神,使王灵希那纯净的眼睛充满了畏惧,继而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水雾。

  吃饭时,王灵希的神情,总在我脑海里出现,我感到自己错了。于是,我把王灵希叫到身边,夸奖她是一个能干的女孩,以后一定请她倒垃圾,她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后来,王灵希倒了一个星期的垃圾,特兴奋,还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妈妈,还说自己长大了,会帮老师做事情了。我发现,王灵希比以前大胆活泼多了,上课偶尔也会举手发言了。

  现在想起来,真切地体会到不应该拒绝孩子想表现自己的请求。特别是对那些不善言谈,看起来似乎是不够聪明的孩子,我应该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老师是信任他们的,认为他们是有能力的,我还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