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华教育随笔两篇

杨义华教育随笔两篇

杨义华教育随笔两篇

  一

  读了2005年10月《格言》的一篇题为《虚伪之殇》感触颇深。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班主任老师由于被学生拆穿了自己虚伪,而对这名学生产生了偏见。自此之后对这名学生不闻不问,中考时这名学生成了班中唯一一个落榜的人。多年后学生讲出了:当年只是全班同学试探老师虚伪的一个恶作剧。可他的虚伪却断送了一个学生的一生。这位班主任不可谓不优秀,对学生不可谓不负责,因为他桃李满天下奖状贴满墙,可他一时的虚伪却造成了对一名学生认识得偏差,以至于耽误了他的一生。这将是这位教师一生的痛,相信他将永远难以释怀。

  从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当年曾是初中生的我,被一位老师冤枉课堂捣乱。事后明知错了却不肯低头的老师,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正处于叛逆期的我自此便讨厌他的课,真的开始在他的课堂上搞恶作剧,甚至使他无可奈何直至主动提前退休。同时,我原本优秀的功课也每况日下,直接影响了日后的升学。我承认任性使自己吃了亏,造成的不良后果还不是自己承受。可当时的我毕竟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这位老师能够放弃自己的虚伪和我心平气和的谈一谈,我想不会使一个好学生步入歧途,直到今天依然会责怪他。

  二

  看到2005年一期《幼儿教育》上一篇文章,使我想到了几天前看到的中央台电视新闻专题报道。新闻讲述了近来上海新兴的一种幼儿早期培训;家长花两万元将孩子送到一所早教中心(称为小MBI)进行培训。众所周知现在已成为成功人士的代名词。他所代表的便是有自信、善交往、有团队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人。这样的幼儿教育据说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有些专家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宣传以及炒作早已超过了教育本身。送孩子去参加培训的家长大多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成功人士。他们多数为西方教育模式的拥护者,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有思想,有自信的成长。经过培训的孩子大多都能主动与人进行交往,在问题面前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认为呢――)。其中有一位家长坦言,自己孩子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孩子成长的健康快乐、善于交往,有思想、有自信。可是面对就要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要进入上海最好的小学孩子必须通过知识考试,自己的孩子肯定不行。实在不行就让孩子上国际学校,反正将来要出国的。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本来应该说这样的西方教育有它一定的优势,能被中国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应该高兴。可他现在却成了有钱人的教育,并蒙上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同时还无法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中生存。中国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到底该走什么路?虽然素质教育喊声震天,可我觉得那始终只是口号而已。不信你看,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就要学习数学、识字、英语,家长甚至以此为择园的标准,认为学东西多的幼儿园才能去,反之就不去。幼儿园为了生存,为了适应家长需求也在竭尽所能的多搞“特色”,社会上的各类特色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都是。

  孩子得到了什么?教育改革越改孩子越累,越改家长负担越重。说什么学习西方教育,可能吗?再说中国就是中国,西方教育它未必就适合咱。到底中国的教育之路怎么走,真是迷茫。教育专家恐怕也迷糊着呢。

  不过可以被众人认同的就是日后的人才是要有自信的,是要善于交往与人沟通的,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断创新意识的,我们的孩子具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