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信的好文章 自信是熏陶出来的

关于自信的好文章 自信是熏陶出来的

关于自信的好文章 自信是熏陶出来的


  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信是金,是一个人一生幸福、快乐的源泉,唯有自信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相对而言,西方的儿童比中国的儿童自信。这种现象的产生,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差异有关,因为一个人是否自信,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后天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有关。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比较研究,寻求提高中国儿童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
  
  一、 中国儿童自信心缺失的原因
  
  1.西方人张扬的个性与中国人内敛的性格是造成西方儿童比中国儿童自信的原因之一
  通过观察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总的来说,西方人性格开放、外向,喜欢张扬,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中国人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内向,不喜张扬,而且常常表现得过于谦虚,过分克制自己情感的外露。这两种不同的社会个性必然会形成的各自不同文化氛围,在这两种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会促使中西方儿童更容易形成相应的个性倾向性。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向的人常常比较自信,内向的人常常不那么自信。对此,我们不妨通过对下面这个故事的比较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移居美国的中国家庭,父亲带着女儿去学棒球,在棒球场上,无论是哪一个儿童,只要挥一下球棒,都能从旁观的父母堆里听到高声的尖叫和热烈的赞美:“亲爱的宝贝,太棒了,你真了不起!”轮到自己的女儿时,她连击两次都没有击中,父亲急得站起来喊:“路易斯,好好打!”然而与此同时他听到的是:一位美国母亲喊道:“路易斯,再来一次!你能够做到!”教练喊道:“试得很好!再试一次!”女儿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教练和那位美国母亲同样的话喊了一次又一次,直到女儿最终击中了一次,这时大家都给她鼓掌,教练高兴地说:“路易斯,你真棒!”那位美国母亲说:“路易斯,我说过,你能够做到!”
  父母们个性张扬的当众尖叫和赞美无疑会激励儿童勇敢地一次又一次举起球棒。同时,当儿童失败时听到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赞美和激励。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能不极大地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吗?如果这是在中国,父母敢于在儿童面前大声尖叫和当众称赞自己的孩子吗?教练和其他人会在孩子一次又一次失败时,给予一次又一次的赞美和激励吗?儿童会不会听到旁观者讽刺或挖苦的声音:“这孩子根本不是这块料!”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因为中国人奉守的是当面教子,这里的教显然指的是批评而不是赞美。父母们常常会在众人面前表扬别人的孩子、批评自己的孩子,如果别人当面称赞自己的孩子,父母们也会找出他的一些缺点,以此显示自己谦虚的美德,而这种美德无疑会打击儿童的自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会树立起自信吗?
  2.西方人的宽容和中国人的求全责备是造成西方儿童比中国儿童自信的另一个原因
  很多资料表明,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西方人更开明,他们不过分追求学习的结果,而是注重追求学习的过程。因此,他们更能宽容儿童的失败,当儿童失败时,总是替儿童找一些值得称赞的行为,避免儿童因失败而失去自信,产生自卑。例如:当一个儿童在球场上失败后沮丧地走向父母时,父母会说:“你今天表现得很棒!敢于和比你高一头的孩子拼抢,你真的很勇敢,我们为你感到自豪!”
  而中国的父母就不同了,由于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常常对孩子求全责备,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比他强的儿童比。他们不允许孩子失败,那怕是一次小小的失败,也会招来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批评教育、甚至是棒喝。如果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成材无望了,批评训斥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这样的环境,怎么能培养起儿童的自信心呢?对此,我们应当向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学习:当一名记者在这位母亲面前称赞她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时,她说:“我还有一个孩子,他正在地里挖土豆,他也同样伟大!”
  3.西方人的自立意识和中国人的包办代替是造成西方儿童比中国儿童自信的又一个因素
  西方人比较注重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鼓励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做能很好的培养儿童的能力,促进其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立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自信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能力和自立精神的儿童会有自信。
  中国的父母呢?常常害怕自己的孩子出错、失误,因此,凡事都要替孩子做主:生活上不让孩子插手,学习上督促检查,升学时替孩子决定未来……这样就很容易使儿童养成依赖心理,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办,也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立的意识,缺少了这些,儿童能自信吗?如果有,那也只能是盲目的自信。
  当然西方儿童比中国儿童自信的原因还有更多,以上这些只是笔者的管中窥豹。
  
  二、 培养儿童自信心的方法 
  
  1.真正公正、公平对每一个儿童进行热情的赞美和激励
  谈到公正和公平,父母和教师常常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或者说做得很好了,然而孩子们却觉得父母或教师并不公正、公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许多父母和老师总是从自己的或者说从成人的角度来理解公正和公平,没有从儿童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常讲:要蹲下来看儿童,如果我们能真正地蹲下来看儿童,那么对他们来说,公正和公平就应当是给每一个儿童他应得到的热情的赞美和激励,这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利,那怕是最差的儿童!但在现实中,有几个老师或父母会由衷的赞美自己不争气的孩子呢?在这里,我们何妨学一学下面这位美国老师的做法。
  一个中国学者去美国考察,在一个班里,这位学者看到老师对每个儿童的作文都赞美有加,甚至有些话听了让人感到肉麻,因此怀疑老师的这种做法会不会惯坏了儿童。然而看着每个儿童快乐而自信的脸,他终有所悟:想当然,并不是每个儿童的作文都写得有声有色,但作文写得好坏并不是老师批评或赞美的理由,因为无论好坏都是儿童劳动的成果,他就应当受到应有的赞美。
  2.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儿童
  宽容不仅是教师和父母的一种美德,更是教师和父母必备的素质。我们都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也知道儿童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但当儿童真的失败或犯错误时,有几个老师和父母会用宽容的心、理智地对待他们呢?卢梭说:教育即生长。儿童的生长需要我们耐心等待,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宽容儿童的失败和错误,帮助儿童从失败和错误中走出来,重拾自信,才是真正的教育。对此,我们不妨借鉴下面这位美国教师的做法,这是一批中国教育者在美国听到的一节课。
  教师在课堂上点了一名欲举手而不敢举手的儿童读课文,这个儿童读了三次都没有读好,听课者都有些急了,其他儿童也纷纷举手要求读,但这位老师并没有“换人”,而是走到这个儿童身边,轻轻地对他说:“孩子别怕,你已经读得很好了,现在与老师一起再读几次,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等读到第七遍时,这个儿童终于有声有色地读通了课文。我想这位老师的耐心和宽容,不仅仅会帮助这个儿童树立自信,而且对那些不那么自信的儿童也会有所激励,更会对我们中国的教育者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