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示例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语文教案-灯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象征手法托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示例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
语文教案-散文诗两篇教案示例一第一课时 记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生动、深邃、隽永、精炼、流畅的语言特色。  2.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体会作者迂回婉转的奇妙构思。  3.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所蕴含的真谛”,使他们获得趋向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审美
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语文教案-伶官传序伶官传序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⒉介绍“序”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⒉质疑解难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四、具体分析㈠中心论点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
语文教案-泪珠与珍珠一、 作者介绍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文学,6岁时就由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中学时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成为之江大学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深受夏先生学识与人格的影响,在词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后
语文教案-教案《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www.3edu.net)及步骤:  一、以
语文教案-雷雷 雨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三)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课文开头一段“
语文教案-《项链》 《项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 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2. 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3. 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4. 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二、教学设想: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领略《项
语文教案-《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1. 划分层次。2. 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3. 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4.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5. 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2.概括
语文教案-柳毅传柳毅传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 2、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个性和体现的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
语文教案-窦娥冤【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  (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
语文教案-《指南录后序》【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目的: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学习本文,要以先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教学重、难点1、情和理的融合。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教学方法1、介绍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
语文教案-意象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外化的过程既是 “意与象俱”的意象构造过程,更是“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一首诗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一首诗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诗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
语文教案-散文诗二首教学目标1. 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2. 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教学重点1.《叶笛》的写作技巧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www.3edu.net)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
语文教案-氓氓 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 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
语文教案-林黛玉进贾府[目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
语文教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
语文教案-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教学目的:   1.理解剧本的主题。  2.品味作品的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教学重点:主题和语言。  教学难点: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自赏法。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上学期,我们读过长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造成刘兰芝爱情
语文教案-长亭送别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
语文教案-漫话清高漫话清高 1.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2.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3.学习随笔的写法。1.了解“清高” 的内涵。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页次:8/36 每页25 总数87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