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世间最美的坟墓《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为什么说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 一. 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 理清作
语文教案-《离骚》《离骚》(节选)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无衣》、《
语文教案-词七首一、课文悟读 《虞美人》 李煜罹难的直接原因,除了宋太宗的胸襟狭窄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即词本身引起了宋太宗对李煜的忌恨。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酌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宗的眼中不是含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
语文教案-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自
语文教案-边城张连生 边城【一】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 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语文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
语文教案-漫话清高教案 浦江中学 应元臣 一、 教学目标与任务: 1、 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 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
语文教案-教案《老王》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3、学会比较不同"车夫"身上的特点。教学设想:1、《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但人物的"忠厚"与"不幸"却充盈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细细品
语文教案-近体诗六首近体诗六首 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2、诵读—讨论—质疑—答
语文教案-《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赵 锋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2、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3、认识罗密欧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特别是罗密欧听到朱丽叶死后的痛苦心情; 2、体
语文教案-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教案
语文教案-失街亭失街亭 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www.3edu.net):第 一 课 时一.教学导入: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
语文教案-李清照声声慢教学目的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教学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同上【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过程(www.3edu.net)】第一课时【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
语文教案-《左忠毅公逸事》【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炮烙(luò):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
16.三块钱国币 三块钱国币 教学目的
一、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二、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体会作者出人意料的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处。 四、品味剧本幽默的语言风格,继续培养学生比较评价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二、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体会作者出人意料的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处。 四、品味剧本幽默的语言风格,继续培养学生比较评价的能力。
教学设想
17.窦娥冤 窦娥冤 学法建议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
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
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
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
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
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
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18.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 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
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 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
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
19.哀江南 哀江南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 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 体会典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写法及主题。
教学难点:语言典雅,情文并茂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背读赏析法。
一. 教学导入:
由背诵姜夔的《扬州慢》引入新
1. 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 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 体会典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写法及主题。
教学难点:语言典雅,情文并茂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背读赏析法。
一. 教学导入:
由背诵姜夔的《扬州慢》引入新
21.逍遥游 逍遥游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 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
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
1、 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 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
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
22.虎丘记 虎丘记 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 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3、 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二、 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 教学设想:
1、 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翻译全文,教师点出
1、 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 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3、 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二、 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 教学设想:
1、 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翻译全文,教师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