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柳毅传 柳毅传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 2. 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个性和体现的思想。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www.3edu.net): 第
高四册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
高四册第20课哀江南 哀江南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
高四册第4课边城 边城 教学目的: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时数:一教时 备 注
教学过程(www.3edu.net):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2)、人物可爱,是沈
高四册第14课茶馆 茶馆
1、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 规律。
2、理解本文特点: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 王利发) 的 悲剧命运、茶馆的变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
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
高四册第18课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 知识 1、 王实甫2、 王实甫曲词的“文采”
能力 自读剧本,背诵优美的曲词
德育 体会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教学重点 秋天景物之萧瑟凄冷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之融合
教学难点 秋天景物之萧瑟凄冷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之融合
教具设计 电脑
课堂类型 (a)新授;( )复习;
高四册第7课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
高四册第23课促织 促织
教学目的
1、鉴赏小说风格独具的艺术魅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
2、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3、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设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思想内涵及人物心理刻画
高四册第17课窦娥冤 窦娥冤教学目的:
1.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 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 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 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高四册第12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教学目的:
1.理解杜十娘、李甲、孙富等几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加以刻画的方法;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
教学难点:在描写中表现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高四册第19课闺塾 闺塾【知识指要】
1.字词正音:
窈窕(yǎo tiáo) 净几(jī)明窗 淑(shú)女 闺(guī)门 薛涛笺(jiān)
美女簪(zān)花 砚(yàn)台 偌(ruò)多 嫉妒(jídù)
2.词语补注:
① 窈窕:女子文静美好。
② 净几:干净的茶几。几:小桌子。
③ 淑女:温和善良的女
高四册第3课荷花淀 荷花淀
教学基本要求
一、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育点
◇ 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 体会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点
◇分角色精彩地朗读对话
◇分析、体会几处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描写
◇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
(3)德育渗透点
◇整体领略小说
高四册第22课虎丘记 虎丘记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 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3、 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二、 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 教学设想:
1、 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语文教案-兵车行兵车行 人教版兵车行【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2.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知识。3.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学习障碍】1.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2.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及内容。【学习策略】一、作者溯源法1.杜甫思想的历史根源。有关资料:杜甫是一个“儒家者流”,有诗为
雅舍 一、教学要求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3.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二、教学设想1.重点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言简意丰、谐趣横生语言特点。2.安排2课时。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一1987
黄山记 一、教学目的: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2.难点:语言简练巧
黄鹂 一、教学要求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鉴赏哲理性散文的写法,并作延伸性赏析,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上,领悟写作之道。 3.通过本文学习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二、教学重难点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
察今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
2.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过万重山漫想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
读《伊索寓言》 一、教学目标
(一)研读本文,了解和体会作者散文的写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玉想琼思,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谁天生,涉笔成趣。”“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意观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
1.祝 福 祝 福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四教时。
教学安排: 第 一 教 时
2.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
5.药 药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作品明线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方法与景物描写的作用; 2.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以明线和暗线、气氛描写为人物和主题服务。 2.难点: 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蹩bié(脚腕或手腕扭伤) 悉卒xīsū
6.项链 项链
【教学目的】 品味欧享利式的结尾;认识虚荣的危害;学习文章留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注意辩析虚荣和过度的虚荣,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鉴赏文学作品中"空白"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熟悉小说情节。(课前完成) 二、完成对文章结构的梳理。 1、以诗导入新课。
7.陈奂生上城 7.陈奂生上城 教学目的: 一. 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二. 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一. 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 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 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
页次:10/36 每页25 总数87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