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教学设计2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金莉 教学目标: 一、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 一、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8 电子邮箱: rdgjzx@163.com 教学目的(1)了解体会作者审视了自己以往15年尤其是病残以后的心路历程,重新获得的对人生、命运的智慧认识; (2)理清本文的线索; (3)体会、借鉴本文的写作艺术。 教学设想:分析课文应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环节。本篇课文的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6 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 一、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4 【课题】《我与地坛》第一节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教学方法】讨论式(配以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 1、史铁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72年,也就是在他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获全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 史铁生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11 重庆市江北中学 彭春晖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设计 第一:用5分钟检查《答谢中书书》《秋声赋》的阅读 第二:用20分钟处理练习册P70/5、6、7、12-17题 第三:用5分钟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的: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阅读课文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5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揣摩作者在选词遣句方面的用心,体会散文寄情于景的特点。 2、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反复涵咏优美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3、学习定景换点的写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把握无具体事件的纯写景抒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1、 分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3 保定一中 马艳荣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品味文中的比喻修辞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乐微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即:对独立宁静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节课我们来品味一下文中的语言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强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1 李乐薇 一、 教学目标 1. 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在自己心中建立积极的“小屋” 二、 教学重难点 1. 对文中优美语言的把握 2. 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 课型 鉴赏课 四、 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每一个人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0 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8 一 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 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揣摩语言。本课安排在这里,主要是传授学习中国现代散文的基本知识、教给具体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关键所在。 根据《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结合单元训练要点及本文特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4 作者:朱自清 一、 教学目标 1、 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 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 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 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 叠字 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 ABAB、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山东定陶一中语文组 刘 方 274100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揣摩语言”,那么教学本文,应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然后要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2 孔 雀 东 南 飞[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
《离骚》教学设计4 离 骚屈原[教学目标] 1、 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2、 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 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
《离骚》教学设计2 离 骚 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 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3 诗经三首[教学目标]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教学重点]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
《<诗经>三首》教案设计1 《诗经》三首[教学目标] 1、 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 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 背诵课文,默写名句。4、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好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