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7 一、 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
登飞来峰1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登飞来峰2 《登飞来峰》是积累运用二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诗意,会背。根据第二组课文导读中提出了学生应具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这一要求,但据观察,学生这一能力急待提高。故我将此课上成了针对这一要求的能力训练课。 上课前,我准备了小黑板。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
登飞来峰3 一.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 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登飞来峰4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教法学法] 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通过以环境烘托、语言描写等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情感目标:1、在品读交流中学习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2、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哈尔威船长作为一个英雄的特有本质。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用外貌、语言、动作和点评议论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做自读笔记,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7 一、生字学习 1.字音 湍(tuān)湍急 肇(zhào)肇祸 履(lǚ)履行 蓦(mò)蓦地 猝(cù)猝然 屹(yì)屹立 宰(zǎi)主宰 窟窿(kū long) 2.形近字 3.辨义 违抗 反抗 抵抗 “违抗”违背和反抗;“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抵抗”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 屹立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6 课题:《“诺曼底”号遇难记》 执笔:衡仁军 审核:初中语文组 教学目标 1、 识记字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小说有关知识。 2、 学习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3、 学习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的写法。 4、 感受并学习船长在海难发生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4.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4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形象的能力。 2、 通过角色假想,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 3、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哈尔威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3 第四课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通过故事情节去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议论句、段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 看《铁塔尼克号》的节选部分。 在学生预习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2 教学目的: 1、总体感知小说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3、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4、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和小说分类。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1 一、预设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简介作者,表述“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2、对以下字词要求做到“三会”(会写字形,加点字会加注音,会释义)。 幽灵、湍(tuan)急、你推我搡(sang)、猝(cu)死、肇(zhao)祸——见书下释。 弥漫、小心翼翼、负载(zai)、窟(ku)窿(long)刹(cha)那间、
《浣溪沙》教案1 学习《浣溪沙》 1、指名朗读 2、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嘉佑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
《浣溪沙》教案2 一.作者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
《浣溪沙》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 作者其它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3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4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5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
《浣溪沙》《赤壁》教案1 学习《浣溪沙》 1、指名朗读 2、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嘉佑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
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 第七单元 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写作要求] 1.主题鲜明:要表现快乐与充实的主题。 2.适当想象:发挥想象力,注意内容合理。 3.表现细节:重点写一、两个细节,不能写成“流水帐”。 4.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叙述明晰,结构完整。 [参考例文] 我将这样度
观沧海1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
页次:4/153 每页25 总数380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