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学设计5 往 事 依 依瓜洲中学 预设目标1 整体学习,理清思路2 欣赏优美典雅的语句,提高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为你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学生交流自己和文学的一段难忘往事,引入课文,简介作者.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
《往事依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往事依依(第二课时)常州市第二十四中 刘霞一、教学设想《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但初一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一位长者之手的文章,很可能难以达成共鸣。如果只是朗读,只是赏析,学生会觉得很遥远,我希望于漪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6往事依依教学目标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课前准备: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3、圈出文中大量
《幼时记趣》教案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幼时记趣》教案2幼 时 记 趣瓜洲镇中心中学 预设目标: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稚 藐 强 唳 凹 凸 砾 邱 壑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察 故 私 拟 强 怡然 徐 唳 拔 鞭 方 之 其 以 为 或 4、口述文中三件
《幼时记趣》教案3幼时记趣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
《夏》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草原之夏》。 学习过程: 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
《夏》教学设计5《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体味作者对夏的独特感受。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难点: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的道理。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计说明] 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1导语: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塔比较有名,你知道是什么塔吗?为什么有名?明确:一是因为塔斜;二是著名的科学家曾经在此做过实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要点(课件展示) 1、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学习文章巧妙的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2对象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设想与目标: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实地记叙了科学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3一、 教学重点: 1、 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巧妙的构思。 3、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二、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实验展示、分析讨论 第一课时 一、 课前准备: 1、 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生平资料或主要的科学成就。 2、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4<<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扬中市新坝中学 陆飞(一) 教学目标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和文学应该开出并蒂之花。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5《斜塔上的实验》 教学目标:1.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3、记叙和描写相结合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 二课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2、 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3、 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一、过程与方法1、 生自主学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学法指导] 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的: 1.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 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 作特点; 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 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论语》八则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七年级第六单元教案勤业中学 王庆华一、单元教学目标1、 学习用毛笔书写,初步培养书法修养;2、 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3、 初步了解联想、想象的作用,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想象;4、 学习婉转拒绝。二、单元教学设想:总课时安排11课时。其中阅读8课时
《七颗钻石》教案2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想像的作用,并试着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想像 2、 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 “爱” 的博大。 具体课型:自主,协作,探究学习 课前准备: 1、把你以前读过的童话故事找来,再读
《七颗钻石》教案3《七颗钻石》 江苏扬州《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七颗钻石》教案4一.导入 在夜空的正北方,有七颗象钻石一样熠熠闪光的星星,它们排列成斗形,我们叫它北斗七星。又叫他什么星座?(大熊星座)。要知道大熊星座的来历,还得从一个神奇的故事说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作者和童话。(出示课件) 我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专题探究学习方案初一语文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专题探究学习方案 一、 探究学习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金色年华。然而,这一时期的记忆却永远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有在痛苦、孤独的时候,才有可能将它记起。通过本单元的探究、学习,以自主、合作的方式二、 学习目标:1
《端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3、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教时:一课时教学过
《端午日》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导入新课:同学
《端午日》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重 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联想的作用 教具安排:(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 (2)投影片 (3)朗读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