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本身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左心室舒张顺应性降低和肺动脉压升高,以及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等原因造成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主要是扩血管、利尿、强心等。中医认为肾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根本,肾虚则心失所养,致使心气不足、心阳亏虚而心力衰竭。主要辨证治疗要点如下:
(1)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水谷不化精微,心气亦虚;而肾为诸阳之本,心之阳气有赖肾阳资助,故长期高血压之脾肾亏虚,均可致心气不足。因此,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不独补心,健脾、补肾均可使心气充足,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2)心病及肺,治节失常,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运化水谷,肾主水液司二便,脾肺肾脏亏虚,水液代谢紊乱,水饮或停聚于内,或泛溢于外,或上凌心肺而成下肢水肿、胃肠道淤血、腹水及肺淤血、肺水肿等症,故治疗心力衰竭之水饮痰浊,应分清脏腑。在肺当泻肺利水,常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在脾则健脾渗湿利水,常用五苓散、实脾饮等;在肾则温阳化气行水,常用真武汤等。利水可减轻心脏前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但因气虚日久必损阴,如长期大量使用渗湿利水之品,可耗液伤阴,造成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甚或阴竭阳脱。
(3)不论气虚、阳虚或水湿痰浊,均能导致血行不畅,血脉瘀阻,因而血瘀常常贯穿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故治疗中常于益气温阳中加用活血化瘀之品。活血化瘀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脏后负荷等作用,与现代医学的扩血管作用相一致。
(4)本病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患,而以虚为主,故临证时应注意邪正关系,并时时顾护阳气,大苦大寒、攻伐泄利之品慎用,以免耗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