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患有高血压的病人都知道,睡前及夜间不宜服用降压药物,因为睡前服用药物,容易诱发脑血栓和心肌梗死。那么,是不是高血压患者夜间都不宜服药呢?
一般来说,由于人体“生物钟”的作用,正常人群和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一天24小时当中,血压的波动很大,血压的曲线呈“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形状。即一天中血压有两个高峰期:上午8~9点,下午4~6点时;一段低谷期(血压降低的时期):入睡后2小时血压比白天降低20%左右,半夜2—3点时血压降到一天中的最低点。这种现象与中老年在夜间脑血栓和上午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有关。像这种夜间血压较白昼下降大于10%的高血压变化类型,称为勺型。这种类型的高血压病人在夜间不宜服用降压药物,如果这类病人在睡前服用了减压药物,那么2小时后正是药物的高效期。就可能导致血压大幅度地下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使血流缓慢,脑组织供血不足,形成血栓。血栓的形成,阻塞脑血管而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因血压的大幅度下降,也使心肌供血不足,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对于这类病人,每天睡前的服药时间,应安排在睡前3—4小时。
还有一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在夜间血压不下降或下降幅度较小,称为非勺型,特别是有心脏、肾脏等器官损害的人,他们在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心脑血管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如果在夜间不服降压药物,高血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容易引起慢性损害,甚至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发生。像这类夜间血压过高的患者,应该在夜间服用降压药物。
有人研究采用24小时血压监测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夜间血压不降或有轻微下降的病人,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而且如果发生中风,其脑损害会更为严重。反之脑损害严重的人,其夜间血压下降很小,仅比白昼血压降低了0.5%~3.3%。
综上所述,可见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夜间能否服用降压药物不能一概而论。由于高血压病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加上病情、病程、脏器损害程度和并发症的不同。所以,应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夜间高血压变化情况,决定如何服用减压药物。
另外,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都是在白天测量血压,很少有人在夜间测量血压。为了检出中风的高危患者,高血压患者不妨测一测夜间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