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扩大幼儿的探究空间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扩大幼儿的探究空间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扩大幼儿的探究空间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扩大幼儿的探究空间


“幼儿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幼儿得到发展,这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和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创设宽松、愉悦的科学探究空间,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主动积极地经历探究科学的实践活动,提高幼儿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长大成为有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激趣情境,让幼儿有学的欲望
学习兴趣是幼儿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幼儿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科学兴趣是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顺利地进行教学、发展幼儿智力、形成幼儿个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浓厚的科学兴趣能使幼儿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情境的创设、让幼儿观察、动手操作、多媒体的运用、增强学习的兴趣性,体验学习的成功感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动力。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教师应在活动中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唤起幼儿探究的欲望,幼儿就会积极生动、专心致志而且津津有味地去认识科学事物和现象。
例如,实验的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弹球浮水》的活动中,我并没有让幼儿按部就班,要求幼儿严格按照老师所指定的步骤操作,而是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了解弹球沉入水底的现象,利用幼儿爱帮助别人这一特点,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帮助沉入水底的弹球宝宝象小鸭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小鸭驮它、坐小船……等等”,我只是表露出好奇的表情问:“这么多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呢?”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到水盆边,然后让幼儿按自己猜想进行探究。当幼儿遇到困难——镂空的肥皂盒一会就沉入了水底,幼儿疑惑了:“这也是肥皂盒呀,怎么会沉下去呢?”我鼓励他们不灰心,不气馁,和他们一起找原因想办法,最终找到了答案。这样他们获得的绝不会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兴趣。
又如:在《捉迷藏》的活动中,我以隐身娃娃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引入,老师用“魔力宝贝”(棉签)和“魔力水”(碘水),从一张看似白纸的上面找到“隐身娃娃”(用米汤水画成),唤起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当他们用棉签细心地在饼干、地瓜、马铃薯、萝卜、青菜叶等物体上涂抹,发现饼干、地瓜、马铃薯涂上碘水会变成蓝色(和“隐身娃娃”的颜色一样时),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疑惑、新鲜等情绪,使之产生对所学内容的吸引力,萌发求知的欲望,促使幼儿自主地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而且我们不仅要培养幼儿对科学内容和科学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还要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结果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学习毅力和恒心,提高学习的自觉程度。二、创设探究实践的空间,让幼儿有学的机会
科学课程担负着科学启蒙的教育任务,要使幼儿的科学素养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师必须结合科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以新《纲要》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设宽松愉悦的空间,给幼儿创造参与实践,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试想,如果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实践机会很少,科学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又怎么培养出来呢?
1、给足活动时间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拥有时间才能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经常出现教师讲得多,幼儿听得多的现象。即便是在引导幼儿做科学实验也会因为时间不足受到影响,出现“虎头蛇尾”现象。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实验、观察,各种能力怎么能得到有效的培养?我认为教师最少应该把一节课的一半以上时间给幼儿,引导幼儿充分地自主地进行
探究学习的各项活动,切实让幼儿在活动上动起来。一节课完不成任务,可以在下一节课继续,或者鼓励幼儿课外继续探究。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的方案,真正把学的时间和学的权利还给幼儿。
如: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首先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蛋是椭圆形的,把手放开会滚动,站不住的特征→然后利用各种材料(毛巾、谷皮、绿豆、橡皮泥、瓶子等)自主探究让蛋宝宝站起来→不断尝试,得出结论→汇报交流的过程。教师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给了幼儿进行自主的探究,他们一边实验一边互相交流经验,就象一个个“小小科学家”。
2、拓宽学习空间
科学活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更要关注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幼儿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索。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机会,争取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在这方面应注意几点:
一是充分利用科学角。以往的各种活动中,老师拿出来许多操作材料及工具,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操作,等下课时就收起来了,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把老师提供的每一项操作都做了一遍,可有些孩子却只做了一到两项,其它的往往看都没来得及看,更谈不上研究了。设置了科学角,老师可以把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一一陈列出来,让孩子们在活动结束还“意犹未尽”时,探究活动可以延续至课外,不仅给了孩子更多的观察,操作机会,还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例如:在《面粉团团圆》的活动中,幼儿通过活动知道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可以随意塑造出各种造型。活动结束后,让幼儿用提供的果汁把面粉变成红色或绿色,用印模印出各种动物的形象(能干的小朋友还能用手塑造出饺子、包子、萝卜等各种美丽的造型)。“科学角”让幼儿的活动得以延伸,兴趣得到培养,而且幼儿的探究精神得以延续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探究活动提倡让孩子亲身经历和体验活动的全过程,这在认识自然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尤为突出。比如《认识桃花》这一活动,以往教师只是利用图片向幼儿介绍桃花生长过程及外形特征。为此,在活动前我们利用周末组织家长带着幼儿一起去郊游,走进桃园,让幼儿亲自去观察桃花,自己去了解桃花的外形特征,幼儿自己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身临其境地认识桃花。不仅使幼儿更好地掌握桃花的特征,而且比对着图片说教更为生动。
三是建立动物角、植物角等,给有不同爱好的幼儿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例如:孩子们对蜗牛有兴趣,并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一些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时,我们可以在自然角中养几只蜗牛;想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放几颗种子,给它们提供发芽的条件,让幼儿自己观察种子发芽的全过程。
通过以上创设的各种活动空间,力求给更多的幼儿提供学习和探究科学的机会,在众多的学习空间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发现者,促进幼儿
自主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中去。
三、创设思维空间,让幼儿学会动脑。
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参与探究活动,最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这是以创新思维为特点,独立思考为核心的一种认识能力。凡是有创造力的人都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大胆创新。幼儿创造意识培养的根本在于教师平时重视幼儿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创设思维空间,让幼儿经历思维活动,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争论,逐渐达到创新思维的高境界。
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学会思维不是一次二次的训练就能达到的。教师要把这项工作长期化、经常化,使幼儿在思维能力和方法上有一个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方面好的现象,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提倡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和争论,使之在科学活动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促使幼儿做到不懂就问,不同的观点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另外,为达到鼓励幼儿动脑思考的目的,在评价机制里也可把它作为一个评价的项目。只要不断坚持这样做,就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逐步使幼儿养成在科学探究中善于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如:在认识《小蝌蚪》的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蝌蚪的基础上,然后提问:“怎么蝌蚪长得和青蛙妈妈不一样呀?”此时,幼儿头脑里的问题可多了,他们提出:为什么有的小蝌蚪只有小尾巴,而有的小蝌蚪却长着腿呢?小青蛙没有了尾巴会游水呢?……此时,我及时鼓励和表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引导他们在课外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教材,利用实验等教学活动设置疑问,布下悬念,引导幼儿运用思维方法进行探索实践,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思维方法的运用可以是求异思维,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幼儿通过不同特定内容的思维练习,对事物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内容的推理、概括到多项内容综合分析、总结。在一次次思维训练中,不断学习新的思维方法,不断获得新的体会,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动力,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也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增强幼儿为主体的意识,给幼儿更大的探究空间,就是要求教师切实把幼儿的“学”放在首要位置,一切为幼儿的发展着想,引导幼儿自主的探索。凡是幼儿“直接摘到或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教师绝不“摘”给幼儿吃。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在他们身上本来就不缺少“探究”基因和潜能,我们千万不能小瞧他们。教师是儿童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引领者、指导者,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他们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
机会,并适时引导,从扶到放,循序渐进,幼儿一定会大胆猜想,积极实验,主动地去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幼儿进行科学的学习才可能事半功倍,科学的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中国儿童教育网www.cnfirst.net致力于提供给广大幼儿教师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每天将会整理当天由我们的老师团队提供的参考教案和各种教育相关资源,让广大老师轻松备课。大家有任何问题和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谢谢大家的支持了,因为你们的支持我们将做得更好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