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缺失的家庭

父亲缺失的家庭

父亲缺失的家庭


  在父亲缺失的家庭,儿童认知测验的成绩往往很差。在父亲很少与孩子发生相互作用的家庭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儿童与父亲的相互作用会促进认知发展,相互作用的减少会防碍认知发展。父母分居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比实际的父亲缺失更多地导致儿童过失,阻碍儿童的发展。孩子对父亲的缺失的反应有两种典型倾向:(1)儿童意识到父亲缺失;(2)儿童完全贬低父亲。贬低的结果使孩子对母亲保持忠诚,在父亲缺失的情况下,儿童有可能用认同父亲的形象或将其结合进他的自我中去的方式,来避免失去父亲的痛苦。有的儿童可能认为失去父亲是一种惩罚手段,感到是他们导致了父母的离异。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可能在以权力为目标中变得非常积极。只要他以为是他导致了父母的离异,他就很容易相信他有能力使父母破镜重圆。父亲死亡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该影响不仅出现在死亡发生的时候,而且会妨碍儿童后来的发展阶段。对失去父亲的哀痛和这种哀痛的消除,取决于儿童对死亡含义的理解。在早年失去父亲后,儿童一般在情感上会变得十分的压抑,有可能将攻击转向自己,同时对母亲更加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便面临既想继续依赖母亲又想脱离母亲而自立的冲突。在有些儿童身上,因这种冲突得不到解决而导致心理障碍。

  人类家庭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猿猴或黑猩猩的家庭。在人类家庭里,孩子的父亲也像母亲一样是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然而,在有些家庭里,由于死亡、战争、拘捕、离异或遗弃,孩子通常见不到父亲。当一个孩子失去父亲之后,他的人格会有怎样的模式呢?让我们以一个美国的调查为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父亲退伍回家后,不少人感到自己的孩子对他们有一种疏远感或离间感,视如陌人。如果父亲离家时孩子未出生或很年幼,则这种陌生感就更为强烈。其中,男孩甚于女孩。许多父亲有一共同看法,即把他们的儿子,也就是那些几乎完全由母亲来抚养的孩子,看作是过分警戒的胆小鬼。也许,父亲们的这些看法有其客观理由。后来的研究也表明,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男孩,比起双亲俱在的男孩,寻衅行为骤减,果断精神陡降,独立性较强,在兴趣和游戏方面带有更多的女性模式。随着男孩入学,这些女性模式会因社会的性别认同而趋于弱化,但很有可能在他们身上滋生一种危险的人格因素,那就是极端的男性模式,好像是对他们缺乏的一种补偿。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男孩在生命的头6年里与父亲的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成年男性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男孩就能通过现实社会的激励而学会适当的男性品质。否则,错过这时期,孩子就难以忍受了。

  当父亲离开出走时,蒙受损失的不仅仅是男孩。女孩也需要父亲。让我们假设三类情境:第一种情境,当女孩还非常年幼的时候,母亲就遭到抛弃;第二种情境,当女孩还非常年幼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第三种情境,在正常的父母俱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所有这些女孩都没有兄弟,她们在学校里都表现不错,但她们对男性的反应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第一种类型的女孩比起其他两种类型的女孩更为注意和欣赏男性。她们可能长时间逗留在男孩子经常出没的地方,坐得跟男性很靠近,并且采取一种懒散的姿势和男性来客交谈。与其他两种类型的女孩相比,她们更为前倾,经常看着对方的眼睛,更容易眯眯微笑。而且,她们更可能对他人的行为抱有惩罚的观点,她们主张苛刻地对待犯有过失的人,赞成对同伴的社会行为施以约束性的法律。

  第二种类型的女孩倾向于回避男性,她们竭力避开男子聚集的场所,有些人甚至整日呆在房间里,拒绝有关的社交活动。对来访的男性,空间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老是侧着身子,好像有意回避的样子。她们对人不大微笑,很少接触对方的眼睛。

  第三种类型的女孩则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所有这三种类型的女孩,当她们与女性相处时,能够保持十分正常的关系。对第一种类型的女孩来说,家庭关系的破裂越早,她们与其他两种类型的女孩比起来越容易接近男性,也越有可能从事性的活动。相反,第二种类型和第三种类型相比,女孩从事性活动的日期要晚得多,在她们身上性生活好像有所阻抑。

  这些女孩的行为模式与其母亲的教养有关。遭到抛弃的母亲,对其前夫,以及她们的日常生活抱有消极态度。在她们看来,她们的生活和婚姻坎坷悲凄,她们所关心的是怎样做一个合适的母亲:喜爱女儿,表示慈爱。与处于正常家庭中的母亲相比较,第一和第二这两种类型的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更为保护。但是,随着女儿的长大,这两种类型的母亲也有不同的态度。遭到抛弃的母亲,在与丈夫分道扬镳之前,就表现出种种冲突的迹象,随着女儿达到青春期,又开始和女儿发生冲突。丧偶的母亲,面对女儿达到青春期,很少与女儿发生冲突。一般说来,女孩在她们的性格形成时期需要成年男性在场,以便当她们达到青春期时能够学会对男性的适当反应。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