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晨出暮归”所引发的教学案例

由“晨出暮归”所引发的教学案例

由“晨出暮归”所引发的教学案例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语1l册18课《鸟的天堂》第三段“群鸟纷飞场面”时,一学生突然问:“鸟儿通常都是展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么会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此时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惊喜地笑着)看来大家在这段课文中,发现了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过要马上作出回答,可能会不那么全面、深刻。怎么办呢?
     生:仔细读书,查找资料……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你们能试试这些方法吗?请同学们各自再读书,再思考,看看能不能从书上找出答案。老师这儿还有些资料和图片,说不定对你们有用,如果需要,就请来拿。(学生到讲台取资料,自学研究。)
     生:(那个提问的学生)老师,我通过认真读书以及和同桌交流,现在搞清楚了这个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树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会有很多鸟儿栖息在一块,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虫子、嫩叶等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愿再远行了。
     师:分析得真有道理,我很欣赏你的探究精神。
     生: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树大叶茂,所以慕名而来。
     师:好一个“慕名而来”,你真会思考。
     生:我还有补充,这儿不但自然生态环境好,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很强,这儿的人们不许捕鸟,怕破坏自然环境,这样,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才会有这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啊!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不管是留巢不出的鸟儿,还是“慕名而来”的鸟儿,它们都在这儿找到了安宁与幸福,享受着自由与快乐,怎么舍得离开这“人间天堂”呢?
     生:(兴奋地接着说)鸟儿每天为大榕树捉虫、施肥、唱歌,不仅给大榕树带来了生机,还增添了欢乐,所以树也离不开鸟。
     师:你们能从读书中探究到这么多内容,我真的没有想到。你们不满足于问题的单一答案,这种探究精神,的确了不起。    
    【反思】
     这个课例乍一看很能体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学生突发的疑惑并“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也给了学生读书、思考、议论的时间,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但如果冷静分析一下,似乎又觉得有些问题。
     学生提的本是个常识性问题——只要看栖息在大榕树上的是些什么鸟,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有的鸟是晨出暮归,有的鸟则是暮出展归。课文中虽没有介绍,其实如果反问学生一句:“所有的鸟都是展出暮归吗?”学生也会回答出的。实际上。教师课前如果查找一下资料就会知道,广东新会市天马村的天马河边的那棵大榕树上长期栖息着数万只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鸟的天堂”经2002年重新 ‘规划扩建后,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养殖着大量的鱼、蚌、螺等,专门为鸟儿们提供食物。适当地介绍这些知识.既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增强环保意识的思想感情。可这位教师对这些好像浑然不知,着实令人汗颜。所以说,教学机智、教学艺术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各种信息。
     巴金爷爷第一天之所以没有看到一只鸟,是因“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去。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第一自然段)也就是错过了时间——归巢的已归巢,出巢的亦已出巢。第二天则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第十一自然段)正是百鸟出巢、百鸟归巢的时候。可教师没能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力求从书上找出答案”,却脱离文本“自由驰骋”去了。因为新课程理念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一些老师认为就不要预设、不要讲授了,甚至不要备课了,上课“跟着感觉走”。殊不知《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时在“教学建议”(一)的第三段“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之后,增加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特别强调了备课的重要性。
     由本案例可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